支撐
“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
5000萬噸的油氣產量來之不易。呂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海上大慶”的建成,一方面靠的是國家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則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據了解,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科技”三大特點,在海上鉆探一口井需要的資金是陸地鉆井的5至10倍。
1982年初,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以立法形式授予中海油在中國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專營權。
國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開創了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新局面。美國菲利浦斯石油公司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石油公司。據統計,從1983年中海油與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簽訂首個在南中國海找油合同算起,截至2008年底,中海油共與21個國家的77家公司合作過,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
2006年3月,中海油和加拿大哈斯基公司發現荔灣3—1大氣田,成為首個在中國領海內發現的深海油氣田。
2008年9月,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服宣布,斥資171億元人民幣完成了 對 挪 威 一 家 海 洋 石 油 鉆 井 公 司(A w ilcoO ffshore A SA )的整體收購。傅成玉坦言:通過收購和創新,中海油深海油氣勘探技術水平大大提高。
據介紹,幾十年來,中海油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已建立了與國際慣例接軌、專業配套齊全的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特別是“十一五”期間,中海油投資150億元建造了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981號”、深水物探船、深水多功能勘察船、深水大馬力起拋錨三用工作船、深水起重鋪管船等大型裝備。
最讓中海油驕傲的當屬自主研發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981號”。
“這是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鉆井平臺。”中海油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告訴記者,平臺重3萬噸,高136米,相當于45層高樓;甲板面積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還設計了可容納160人的居住區,甲板室頂部配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堪稱海洋工程領域的“航空母艦”。該平臺2010年2月26日在上海順利出塢,計劃在2011年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