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后談判
清污之后,大連市與中石油各自成立了污染后續處理領導小組。大連市政府方面由常務副市長肖盛峰任組長,中石油方面由中石油大連石化總經理蔣凡牽頭。隨后的一段時間里,雙方就污染賠償問題進行過多次談判。
知情人士說,談判初期,大連市政府根據內部會議的討論,曾提出這樣的賠償要求——10億元。這筆錢由兩部分構成:中石油賠償5億元,大連市政府向中石油借款5億元。
對此,中石油并未接受。“中石油有兩方面的顧慮。首先,這筆巨額支出無法向國資委等監管部門解釋;其次,一旦支付了賠償,等于承認了中石油在大火中的責任,搞不好真的會對被追責。”參與談判的知情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不是賠多少錢的問題,而是賠不賠的問題。”大連市委的高層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中石油“不還價”的態度,讓自認為也是受害者的大連政府方面多少有點不悅,在談判過程中雙方還一度出現“互拍桌子”的情形。
他說,大連市政府的主要領導很希望中石油能夠承擔責任,這樣,既可以減少政府背負的巨大輿論壓力和市民責難,另一方面,也可以擺脫因大火而引發的進一步追責。
大連市政府知情人士認為,中石油高層“拍桌子”的勇氣,可能來源于中石油對大連的后續投資項目。
按照大連市的“十二五”規劃草案,至“十二五”末,大連市GDP和固定資產投資要雙雙達到1萬億元。2010年,大連市的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均為5000億元。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如何完成“雙萬億”是大連市政府必須周全考慮的問題,而中石油此前正在研究上馬的千萬噸煉油項目,無疑是“助推劑”。在與大連方面的談判過程中,中石油同樣會考慮到這一因素。
中石油目前在大連有兩個煉油項目,分別是煉化能力2050萬噸/年的中石油大連石化和1000萬噸/年的西太平洋石化。2008年,兩家公司當年產值接近千億元,大連全市當年的GDP則為3858億元。
盡管有英國石油公司(BP)巨額賠償漏油的先例,但大連市政府方面人士認為,從中石油此前處理危機事故的前例來看,“與其和中石油堅持下去,倒不如就坡下驢。”
該人士認為,大連“7·16”事故的善后結局應有前車之鑒。2010年初,中石油位于陜西省華縣的地下輸油管道發生泄漏,導致黃河沿岸的多地暫停飲用黃河水。事后,中石油官方網站發布消息說,中石油在華縣漏油事故中負次要責任,“事故原因為第三方施工破壞所致”,因此,中石油至今未談賠償事宜。
“如果堅持下去,我們(‘7·16’事故的善后結果)很可能是(華縣漏油的)翻版。”這位政府人士說。
此外,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雙苯廠發生爆炸,100多噸致癌物質流入松花江939公里水域,上千萬民眾飲用水告急。
此次事故導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而事故的責任方中石油被依法罰款100萬元。事后,中石油同樣未提賠償,而是以“捐贈”的名義給了吉林市500萬元治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