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價成利用海外天然氣資源制約因素
中國利用世界天然氣資源的前景廣闊,目前全球天然氣產能仍處于過剩狀態,大約有2000億立方米的剩余產能,這種情況可能還會持續兩三年。中國石油公司也已直接參與世界天然氣勘探開發,但天然氣氣價卻成為制約中國利用國外天然氣資源的重要因素。
國內天然氣價格仍普遍低于進口天然氣價格。以從土庫曼斯坦進口的天然氣為例,中國從阿拉山口進來的天然氣價格大約為2.12元/立方米,運到北京至少要1元/立方米的運費,即到達北京的價格為3.12元/立方米。而目前北京的天然氣價格僅為1.8元/立方米,遠遠低于進口天然氣價格。目前只能靠政府進行補貼來維持進口,但這種補貼是不可持續的。隨著中國天然氣供需缺口的增大,理順天然氣價格勢在必行。
過去世界天然氣有三大市場:北美市場、歐洲市場和亞太市場。在這三大區域市場中,北美的天然氣價格最便宜,其次是歐洲,最貴的是亞太市場。但隨著LNG的發展和普及,未來三大區域市場的界限將可能被打破,形成統一的全球天然氣市場。
管道天然氣的價格主要和石油價格掛鉤,例如俄羅斯向歐洲出口的和土庫曼斯坦向中國出口的管道天然氣,根據石油價格,按照固定比例計算而得。而LNG的價格并不與石油價格掛鉤,目前LNG價格已經降到5美元左右/百萬BTU(990立方英尺)。
為了利用海外天然氣,進行氣價調整是必然趨勢。當前,中國應適當提高天然氣價格,同時要利用世界天然氣處于買方市場和較低的LNG現貨市場的時期,簽訂有利的天然氣購買協議。
國際石油上游合作合同將更苛刻
未來合同類型的變化也會對上游國際合作產生影響。目前產品分成合同和租讓制仍為合同模式主體,但資源條件好的國家合同條款收緊,國際公司的所得比例下降。例如哈薩克斯坦礦區使用費改為按產量遞減征收礦產資源開采稅,阿克糾賓油氣公司的這項稅費從8%增加到16%。如厄瓜多爾政府要求,高于合同簽訂時的油價收入的90%上交政府。現在又要求把產品分成合同變為服務合同。
未來還將出現新的更苛刻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合營制、服務合同和回購合同,分別以委內瑞拉、伊拉克和伊朗為代表。從合同數量上來說,未來國際石油上游合作仍以產品分成合同為主,但從作業產量上來說,后面三種將占主體。
盡管合營制、服務合同和回購合同的條款比產品分成合同更為苛刻,但也可能為國際石油上游合作創造不少機會。例如,沙特、科威特和墨西哥等傳統產油國的法律規定,石油上游不對外合作。但伊拉克的服務合同可能為國際石油上游合作創造一條新的途徑,帶動上述國家的對外合作。
科威特已經開始新的上游戰略——向國外投資者打開大門,計劃將目前310萬桶/日的產量在2020年提高到400萬桶/日,科威特石油部長正在積極爭取服務合同模式得到立法機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