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開放,誘人前景伴隨巨大風險
伊拉克石油對外開放將對世界石油工業產生重要影響。在未來國際上游油氣開發領域,伊拉克是中國最有可能大規模進入的國家,而事實上,中石油是進入伊拉克時間最早、所占份額最大的外國石油公司。
2009年3月11日,伊拉克簽訂了戰后首份對外合作合同,即與中石油合作開發艾哈代布油田。該項目早在1997年就已簽訂產品分成合同,現改為服務合同,這也是伊拉克戰后唯一重新簽訂的合同。目前該項目已啟動,預計將建成年產600萬~800萬噸的規模。
2009年6月和2010年1月,伊拉克分別進行了兩輪對外招標,共簽訂了10個合作項目。在這兩輪招標中,中石油分別得以參與魯邁拉(Rumaila)和哈法亞(Halfayh)兩個油田項目的開發。招標后,伊拉克又與中海油簽訂了米桑油田群(Missan)的合作協議。在這三個油田開發項目中,中國石油企業所占的權益份額分別為37%、38%和67%。
目前這些項目的產量和外國石油公司承諾的穩產目標差距巨大,具有很大的增產空間。上述三個項目每年可增加的產量分別為9250萬噸、2500萬噸和1750萬噸,合計1.35億噸,其中中國公司的權益產量為5545萬噸。而2009年中國石油企業海外作業產量也僅為1億噸左右,權益產量4500萬噸。
但伊拉克能不能實現這些增長目標仍不能確定。首先,這些產量的增長必將與歐佩克產量配額發生矛盾。其次,輸油能力不足。目前伊拉克沒有和石油產量相匹配的輸油管線。再次,安全問題。許多外國公司仍擔心伊拉克政權的穩定性,對油氣開發仍持觀望態度,作業并不積極。
其實,伊拉克的安全形勢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近期招標的油田主要在伊拉克南部,由什葉派人掌權,并不像混居的中部地區那么混亂。而外國公司的不積極,實際上也給中國公司帶來了機會。
伊朗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國際制裁,中國石油企業進入伊朗上游的風險實際上比進入伊拉克大得多。例如中國想和伊朗開展液化天然氣合作,但中國并沒有大規模生產液化天然氣的技術,需要從歐洲等國進口,而歐洲國家因為國際制裁并不會向中國出售這種技術。
更重要的是,伊朗的合同條款非常苛刻。目前伊朗在與外國投資者的合作中,均采用回購合同模式。在此模式中,伊朗對許多環節控制非常嚴格,所有計劃都需要伊朗政府審批,而且政府機構官僚氣息嚴重,導致油田項目很難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