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上能夠有所突破嗎
對于新能源開發,國家補貼政策一向是企業關注的熱點,頁巖氣也不例外。據張大偉透露,鼓勵頁巖氣開發的支持政策正在制定中,其執行標準將比照煤層氣。而我國煤層氣支持政策無疑是頗為優惠的:一是采氣就有補貼,每立方米煤層氣國家補貼0.23~0.3元;二是國土資源部針對煤層氣在礦產資源兩權使用費(探礦權和采礦權)上進行減免;三是引進技術配套的進口設備關稅減免等。
與此同時,國家也于去年啟動了對頁巖氣資源的摸底勘探工作。國土資源部2009年開始布署在川、渝、黔、鄂4省市交界處約20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建立先導試驗區,并于當年11月,在重慶市彭水縣連湖鎮啟動了第一口頁巖氣戰略調查井。
但專家們仍舊認為,我國大規模開采頁巖氣還存在不小的困難。第一個制約因素在技術上。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資源規劃所戰略研究室主任董大忠認為,頁巖氣的勘探和開采具有隱蔽性,涉及到包括巖心測試在內的8個關鍵性技術,這些技術目前國內都比較缺乏。他同時指出,非常規氣藏風險集中在工程技術進步上,國內目前還缺乏頁巖氣的地質勘探關鍵技術,以至目前我國尚未正式對頁巖氣資源潛力進行全面估算,頁巖氣資源有利目標區有待進一步落實。
不僅勘探技術有待提高,勘探指標參數體系也亟需改進。張大偉說:“打井不光靠技術。中石油曾經打過一口井,取出巖芯一分為二,一半留在國內,另一半讓合作的美方帶走,雙方分別進行測試。結果我們測得含氣量很低,美國人測得含氣量很高。這說明我們的指標參數體系存在問題。”
據了解,為了加快國內頁巖氣開發的技術進步,中美雙方已經就頁巖氣開發展開合作。今年5月份,中美已簽署了《美國國務院和中國國家能源局關于中美頁巖氣資源工作行動計劃》。盡管中美頁巖氣領域合作的大方向已定,但美國在技術出口方面也仍存戒心。張大偉對前不久赴美交流的印象深刻:“8月28日,我前往美國參加美國國務院組織的頁巖氣會議,會議邀請了來自20多個國家的50多名專家。期間美方組織大家去氣田現場考察,我們這些外國代表坐在車里,遠遠駛過目標區,能看到一側豎立著許多井架,但根本看不清虛實。”張大偉認為,與汽車、航天等我國經歷漫長引進、消化、吸收最后自主創新的過程一樣,我國頁巖氣的勘探開發也不會一帆風順。張大偉同時表示:“美國地勢比較平坦,而我國優質頁巖多分布在叢山峻嶺間,比如貴州、重慶、四川等地,地表條件不太好,給中國勘探開發造成很大的困難。”
在技術能力之外,制約國內頁巖氣開發的第二個問題是管網設施。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管道所所長孫春良曾向媒體表示,美國天然氣管網在70萬~80萬千米,像蜘蛛網一樣。而我國管線建設還相對落后,總長僅3.5萬千米。雖有西氣東輸、陜京線等大型輸氣干線,但其他管線仍處在建狀態。
劉毅軍也認為,現在已有天然氣管網的承載能力和我國管網準入的體制對頁巖氣開發將形成很大制約。“我國現在天然氣管道才僅僅是干線連接,連‘網’都談不上。”劉毅軍建議政府在完善“老線老價、新線新價、一線一價”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聯網定價、管網準入的問題,同時可以適當推進管網經營的新模式,比如把部分管道獨立出來,不由開發公司來經營,而由專門的公司來經營。以此讓管網準入為頁巖氣開發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