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談到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時,總會說“危”和“機”并存。而對于中國能源外交來說,“貸款換石油”協議顯然是“機”的重要表現。
2008年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先后同俄羅斯、委內瑞拉、安哥拉、哈薩克斯坦、巴西等發展中經濟體簽訂了“貸款換石油”協議,按照這些協議,能源出口國獲得相應的“救急”貸款,而中國則將在未來20年間獲得每年超過3000萬噸的原油供應,各取所需。
當然,除了獲得原油供應保障外,多渠道的合作,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和產油國間的政治、經濟、外交聯系,這被稱為危機時代特有的中國式能源外交。
而今,全球經濟步入復蘇軌道,新興經濟體復蘇尤為活躍。危機已過,催生“貸款換石油”的土壤發生了改變,在危機中培育的能源外交策略能否繼續推行?
對此,《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幾位著名的能源專家,共話“貸款換石油”和中國海外能源戰略的未來。
穿越金融危機的能源外交
8月29日,俄羅斯阿穆爾河地區,中俄石油管道建設完工,俄總理普京在開通儀式上打開俄羅斯段閥門
近兩年,一種被稱為“貸款換石油”的協議頻繁出現在國人的視野中,外界給予“貸款換石油”的形容詞包括: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的利器、中國能源安全的盾牌等。
確保長期穩定的原油供應是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這一目標,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在石油來源以及進口方式上進行調適,其中,“貸款換石油”就是重要一步。
不過,“貸款換石油”能否真正為中國石油安全保駕護航?是不是僅僅是金融危機的副產品?“貸款換石油”的內涵是否還有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