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必漲
國際能源署預測,若現(xiàn)有能源政策得以落實,原油價格將從2009年的每桶60美元上升到2035年的113美元每桶。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因素都推動了價格上漲。
需求方面,未來25年內石油需求持續(xù)增長,到2035年達到每天消費9900萬桶,比2009年高1500萬桶。所有的凈增長都來自非OECD國家,來自中國的增長占到了近一半。供給方面,原油產(chǎn)出到2020年達到頂峰,每日產(chǎn)出接近6900萬桶,另一方面,天然氣凝析液(NGLs)和非常規(guī)石油(特別是加拿大的油砂)強勁增長。
交通部門是石油需求最大的部門。國際能源署預計,世界汽車擁有量將從今天的8億輛增加到2035年的16億輛,其中中國的汽車擁有量將呈10倍增長。但比羅爾說,即使是這樣,中國每千人的汽車擁有量到2035年仍然只有240輛,遠低于今天的歐洲(500輛)和美國(700輛)。
面對油價上漲的局面,國際能源署建議,包括中國在內的石油進口國應大力支持替代能源的發(fā)展,從而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獲取較有利的談判地位。
與石油形成對比的是,天然氣價格很可能將下降,這是由于全球的“天然氣過量供應”(gas glut),比羅爾說。未來幾年可能迎來天然氣的“黃金時代”。
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天然氣未來25年內將增長44%,主要來自中國和中東。其中非常規(guī)天然氣占到新增天然氣供給的35%。
黑海地區(qū)作為全球油氣來源的重要性將逐步顯現(xiàn)。黑海在全球跨地區(qū)貿(mào)易中的份額,石油方面將從現(xiàn)在的6%增長到2035年的9%,天然氣從現(xiàn)在的4%增加到11%。而中國將會和歐洲一起成為黑海油氣除俄羅斯之外的重要買家。
國際能源署稱,“土庫曼斯坦到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已經(jīng)將中亞天然氣的重心東移。”中國從黑海地區(qū)的天然氣進口將在2035年前達到600億立方米,但關于過于依賴這條供應通道的憂慮可能會限制增長的速度。
比羅爾說“這是給布魯塞爾的一個信息”,歐洲從黑海進口油氣以降低對俄羅斯油氣依賴的希望,可能會受到來自中國競爭的影響。
化石燃料補貼難減
由于去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成果不足,要達到溫度僅上升2攝氏度的目標所需的費用已經(jīng)比一年前增加了1萬億美元,國際能源署稱。
國際能源署敦促各國政府履行逐步取消對化石燃料補貼的承諾。如果全球能夠在2020年前取消所有的化石燃料補貼,全球的一次能源需求將減少達5%,其中石油需求到2020年前可以每天減少470萬桶,這大概相當于美國目前每日需求的四分之一。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20年前將可以減少5.8%,也就是20億噸,這相當于要實現(xiàn)控制溫度上升在2攝氏度之內所需要的減排量的40%。
2009年全球的化石燃料補貼(包括終端消費和發(fā)電)是3120億美元,相比2008年的5580億美元已經(jīng)大大減少,但其中很大原因是油價下降。
2009年9月,G20國家領導人表示要逐步削減化石燃料補貼,2009年11月的APEC國家領導人會議也作出了類似承諾。許多國家開始進行改革,但政治、社會等因素對實現(xiàn)這些政策形成了巨大障礙,國際能源署對此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