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角力 中國船舶行業形成“三足鼎立”
從以往的中船集團、中船重工集團和地方造船企業掌控市場,到2007年演變為兩大造船集團與地方造船企業“平分秋色”,而到2008年,地方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手持訂單三大指標已全面超過兩大造船集團。如今,民營造船企業也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多元角力的態勢越來越明顯,造船市場將呈現央企、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
追溯我國民營船廠的發展歷程,可以往前推到2003年—2008年,隨著航運市場逐漸火暴,各路民營資本相繼涌入造船業。由于興起時間不長,公眾對民營船廠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挖幾名工程師+找幾張圖紙”的狀況,而民營造船企業中的部分“領軍者”卻已經發生變化,一舉超越了粗放經營階段。2008年,以熔盛重工、新世紀造船、揚子江造船、太平洋重工等四大民營船廠為支撐的江蘇造船業多項經濟指標名列全國第一,顯示民營船廠作為國內造船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經成形。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曾表示:“船舶工業的國家隊有很強的競爭力,然而,做大做強造船業單靠國家隊還不夠。目前,兩大造船集團的完工量占全國的38%,地方和民營企業的接單量已經超過兩大集團。”他認為,民營造船企業在多元化經營方面有優勢,在設計和經營方面與國外企業結合得更緊密,要重視民營造船企業的競爭力。
以熔盛重工為例,11月1日重啟香港上市計劃,計劃19日正式掛牌上市。熔盛重工總裁陳強曾表示:“上市不單是為了籌資,更期待以規范化、國際化的經營,來改變公眾對于民營船廠的固有印象。資本多元化、產品多元化和人才多元化將是熔盛未來發展方向。”在今后發展中,熔盛將繼續鞏固造船主業,同時結合自身資源和能力優勢,進一步發展海洋工程、修船等業務并逐步發展橋梁鋼結構、建筑鋼結構等非船產業,拓展業務領域。到目前,熔盛引進了國內外造船界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約1400余人,其中擁有9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頂級造船專家。今年以來,公司已獲得多項科技創新專利和中國企業新紀錄。
不僅是熔盛,已在新加坡上市的江蘇揚子江船業今年9月又成功登陸臺灣股市后,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0月底,揚子江與臺船展開磋商,計劃由臺船提供船舶設計與技術,揚子江提供船塢與人工,以互補形式擴大彼此營運規模。
業內人士表示,相對于壟斷型國企而言,民企自身的生存壓力和發展競爭的需求,促使他們更早、更深刻地意識到危機,逼出它們的非凡創造力,能在嚴酷的市場環境下,及時調整策略,采取多種方法化解危機,并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層次和水平。中國船舶工業市場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新龍認為,雖然民營船企以建造中小型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和工程類船為主,尤其散貨船更是占據絕大部分份額,但在一些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建造領域,民營船企已經走在了國內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