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市場完全被“三桶油”壟斷,十年來,民營油企的發展空間被一次次擠壓,夾縫中的民營油企,只能一次次抗爭
在“新36條”發布兩個月后,中石油主動找到全國工商聯,希望能安排一次與民營石油企業的對話,邀請民營油企與中石油合作,并討論具體的合作模式。今年7月21日,在全國工商聯的一間會議室里,多年亦敵亦友的中石油和民營油企代表坐到了一起。
當天,中石油表示歡迎民營企業通過投資參股等形式,與其合作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或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中石油提出的這些,都在“新36條”里有明確提及。
這次難得的“會面”,剛開始氣氛還算友好,但一觸及到實質問題,氣氛就變了。對于民營油企提出的打破壟斷等問題,中石油的代表表示:“這是國家層面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最后,這次會面因中石油缺乏誠意而不歡而散。
在中國的石油行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幾乎占據了整個石油市場,民營油企已經被擠壓得沒有了發展空間。所以,對于這次的雙方會面,按民營油企的話說:他們是作了一場秀,我們是捧場唱了一出戲。
一份文件改變民營油企命運
就在這次會面后不久,8月7日,中石油又宣布,將拿出海內外119個項目涉及勘探開放、煉油化工、成品油銷售等,向民營企業開放,希望能引入不低于2000億元的民間資本。對于中石油的這一舉動,大部分民營油企表示:感興趣是感興趣,但由于資金問題,參與進去也是小股東,最后怕被中石油吃掉。
民營油企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在石油行業,曾出臺過一份“38號文件”,讓民營油企痛心疾首。1999年5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見的通知》,也就是“38號文件”。文件規定,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的批發企業經營,其他企業、單位不得批發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
“38號文件”成了民營油企噩夢的開始。十年來,石油行業被中石油和中石化牢牢地壟斷起來,它們控制了油源,掐著民營油企的脖子,讓它們一點點地從這個市場消失。
沒有了充足的油源供應,很多民營油庫、加油站都無法正常經營。現任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的趙友山,曾在1993年投資280萬元建了黑龍江省第一座民營加油站,后來又陸續投資幾千萬元建設了5座加油站和一座成品油油庫。“38號文件”后,趙友山的油庫和加油站都無法正常經營,只能通過各種非正常渠道爭取油源,他曾向兩大石油集團的主要領導寫過信,也從油販子手里買過油,甚至直接去中石油的銷售公司“講道理”。
200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又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成品油市場秩序的意見》,意見規定,“各地區新建的加油站,統一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全資或控股建設”。“成品油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集中批發。新設成品油批發企業,一律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報國家經貿委審批。”至此,兩大石油集團控制了國內所有新設加油站和成品油批發企業。
這以后的日子,民營油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無奈之下,民營油企與兩大石油集團展開了一場力量懸殊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