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8日舉行的第16屆全國乙烯年會上,中東乙烯沖擊我國市場的話題再次擺在人們面前。雖然與會專家大多認為,只要我國煉化企業做好產品結構調整,積極應對,就能渡過難關,但外資產品在我國石化業的布局與影響力與加入世貿前已不可同日而語。
從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后金融危機時代,外資石化企業一直在我國石化市場扮演重要角色。這些國際巨擘進入我國市場,經歷了試探期、初始發展期、重點擴張期和全面發展期。現在,他們不斷調整方向和速度,持續快速滲透到我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探究他們的一舉一動,不但對我國石化業的發展有重要借鑒作用,而且對百姓生活不無裨益。
本期《煉化周刊》推出專題,剖析國際石化業競爭國內化的大趨勢。
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由中法兩國股東共同投資興建的我國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資石化企業,總投資10.13億美元,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萬噸。
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1997年底全面投產,股東為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化(香港)石油國際有限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目前已經形成10余大類30余個牌號的產品生產能力。各種產品在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
最近,關于乙烯的消息喜憂參半。
可喜的是,國家統計局10月21日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乙烯產量同比增長36.9%。目前,我國乙烯生產裂解技術和分離技術都已實現國產化。
令人擔憂的是,中東大量低價乙烯對我國市場的持續沖擊已造成一定影響。甚至有專家斷言,到2015年,中國乙烯的開工率僅為54%,近半數乙烯裝置可能停產。
“乙烯市場越來越復雜。這不僅是乙烯產業的問題,而且是整個煉化產業格局的變化,是我國煉化市場競爭環境的縮影。”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所研究員郭海濤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