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標條件或不合中方要求
為何以前積極參加招投標的中國石油巨頭此次卻如此“冷靜”呢?中國國際問題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運認為,這可能與中國石油企業在之前的招標中已有所收獲有關,相關公司或許沒有更多的精力擴張新的項目,同時準備在伊拉克能源領域采取穩扎穩打的策略。
去年,由中石油集團牽頭,聯合法國道達爾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的財團在伊拉克第二輪油氣招標中贏得開發伊拉克巨型哈爾法亞油田的開發服務合同,并在該油田服務合同中獲得50%的權益。而在伊拉克第一輪油氣招標中,中石油與BP還獲得過伊拉克魯邁拉油田的開發權。
中石油10月19日宣稱,旗下大慶鉆探承鉆的魯邁拉項目首個油井已于本月上旬完成,計劃在11月份把魯邁拉油田的石油日產量增加10萬桶,初始日產量將增加10%。目前該油田平均日產石油107萬桶。此外,中石油還正在對哈爾法亞油田LPG裝置實施招標。
據一名分析師稱,中石油已在伊獲得兩大項目,已經沒有精力再參與新的項目,而中石化、中海油在上兩輪招標中都認為伊政府的報價太低而沒有競標,這可能也是中石化、中海油本次沒有參加的另一個原因。此外,中石化被指因未經伊拉克中央政府批準而涉獵庫爾德地區的油田開發,伊拉克政府第二輪就沒有允許中石化參與競標,第三輪可能也不會被允許。
去年6月首輪油氣田服務合同競標中,以中海油牽頭的財團就曾參與了米桑油田群的服務合同招標,當時,中海油希望從額外生產的每桶石油中獲得21.40美元,但伊石油部提出只為額外生產的每桶石油支付2.30美元。因此,中海油拒絕了伊方提出的經營該油田區的條件。
“伊政府開出的招標條件可能不適合中方企業,所以中方企業就不參加競標,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王海運表示。
另外,在前兩次伊油氣田招標中,美國企業都因為伊政府開出的條件太差而沒有參與,這同美發動伊戰的初衷也是不符合的,并已引起美國當局的不滿。有分析人士表示,這可能也是中國石油企業此次不參與競標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