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哈原油管道的運營人員反復研究論證,才提出將進口原油數量分解報關的技術措施,并經多方協調,得到兩國海關和商檢部門的理解與支持,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保證了管道來油不因為計量的問題而中斷。
可見,在和外方管道公司以及兩國海關、商檢等部門合作的過程中,管道運營方必須有解決多種技術難題的思想準備,培養和鍛煉一批勝任跨國原油管道運行管理、熟悉原油進口海關和商檢執法監管程序等各方面人才。
據梁江介紹,在海外,管道的運營合同必須保證投資者的利益,這就要求設定一個運營底線價格。如果只將跨國管道看成單純的政治結盟的產物、忽視經濟效益,就會導致管道虧損,投資者大為不滿,也不能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影響兩國之間政治關系。世界上沒有所謂單純的經濟利益,政治與經濟不可能絕對分開。
中俄原油管道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旦外界情況發生變化,俄羅斯可能要提高管輸費用,那時進口油價也將隨其變化。這樣就有可能降低油品輸送量,帶來管道利益損失。“為了規避這種風險,我們可以參考中國石油海外管道運營中采用的西方合同模式。在合同價格設計方面,極力規避管道輸送量的風險,并在管道運營過程中,留有調整余地,最大程度地保證投資者的利益。管道低輸量時是什么價格、高輸量時又是什么價格,要有精確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梁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