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化運營管理
中俄原油管道并不是第一條跨國輸油管道。事實上,“第一個吃螃蟹的”是中哈原油管道。自從中哈原油管道2006年7月25日投產后,石油人為該管道的平穩運營耗費了大量心血,也給本次中俄原油管道的運營方案設計帶來很多寶貴的經驗。
和中俄原油管道一樣,中哈原油管道采用常溫不加熱的輸送方式。中哈原油管道面臨的難題是,由于油源得不到保證,管道起停輸次數頻繁。在管道投產1年的時間里,啟停輸的次數超過100次,相當于其他輸油管線3年的啟停輸次數。同時,由于管道沿線土壤溫度場無法建立起來,冬季運行存在一定的風險。中哈管道沒有設計反輸流程,如果恰好在嚴寒時分運輸高含蠟油時,就有可能凝管,后果不堪設想。
為此,中哈原油管道運營方不得不采取兩手準備:一方面加強和哈方的溝通,采取原油進罐加熱、分批次輸送、超低輸量連續輸送等方式,規避油源不穩定帶來的停輸風險;另一方面,加強對沿線地溫參數的檢測,并與氣象部門合作,提前對沿線天氣變化情況進行預測,根據預測結果調整管道輸送方案。
跨國原油管道特有的報關問題也曾困擾中哈原油管道。由于受到原油摻混比例的影響,中哈原油管道輸送原油的物性參數不穩定,造成在哈國出境前的計量報關數據和在阿拉山口計量交接點的數據不一致,直接影響到原油的進出口報關業務的開展。
“中緬管道吸取了這個教訓,在緬甸方面計量站附近建個油罐,把含蠟油推到罐里去。” 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中國石油規劃總院海外管道合作研究機構主任梁江介紹說。經加熱后再次把它輸送出去,保證來的油質和出去的油質是一樣的,也免除了海關計量不一致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