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石油工業史上發生的石油大事在一張世界地圖上標示出來,中東海灣是著墨最多的區域。那里占有全球45%的已探明原油儲量成為世界的“大
油庫”,可偏偏又是個伴著火藥桶的地方。
10月10日,第29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石油部長會議在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舉行。據媒體報道,海合會成員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阿曼和巴林的石油大臣在會上力促達成經濟協議以刺激內部投資、發展合資
石油項目,以及加大私人部門在石油產業的作用。海合會成員國正力圖為“后石油時代”儲能。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截至2010年1月1日全球前十大探明
石油儲量國排名,海合會成員國一半上榜。不僅如此,海灣六國油田多、油藏淺、易開采。過去的低原料成本使得海灣地區石化投資回報遠好于世界其他地區。而目前隨著
勘探開發及提煉成本不斷增加,海合會國家開始通過提高石化產能,尋求海外并購與合作,增強在全球石化市場的主導力。
沙特正成為石化行業的領導者。2009年,
沙特阿美和日本住友合資的PetroRabigh公司的煉化項目建成,預計年產130萬噸乙烯和1600萬噸石化及煉油產品。到2012年,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計劃增加石化產能1200萬噸。而其他海灣石化生產商也重點加強與全球石化市場需求增長中心的中國和印度的合作,以資源換取市場。據總部位于迪拜的投資銀行Alpen Capital 今年3月發布的《海灣石化工業》報告顯示,未來全球50%以上新增石化產能將集中在海灣地區。
海合會成員國用石油從全世界卷來“石油黃金”的同時也積累了風險。金融危機沖擊下爆發的“迪拜危機”就給海灣六國敲響了警鐘。為了緩解這種不平衡,也為了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促進本國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海合會成員國正在積極消費石油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出地。
石油不僅帶來財富,而且有風險。海合會國家石化產業未來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除原料日益緊缺、因信譽度低導致融資困難和遭到嚴重貿易保護主義關稅威脅外,地緣政治風險讓海灣的戰火硝煙從未消散。目前,伊朗因核技術問題面臨國際制裁,其強硬態度讓海合會國家感到壓力。而伊拉克剛宣布原油儲能躍居世界第二,就即將啟動開發其境內三塊天然氣田的第三輪能源招標,無疑把共生共存的美元和沖突又吸引到了波斯灣。
國際石油知名人士丹尼爾·耶金曾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21世紀的國際石油格局:“石油與地緣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是其他任何原材都無法企及的。這一點在中東、俄羅斯、中國、拉美,乃至世界任何地區都可以得到證實。”從地緣經濟學的角度解讀,資源的相互依存性是合作的基礎,但由于資源控制力的不對稱性,合作地位事實是不平等的。如何在此前提下實現平等對話,提升合作空間,具有操作上的難度。因此,海合會成員國為最大可能地獲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合作共贏之路仍需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