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躍:從無到有開先河
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時光倒流至本世紀之初。從那時起,我國石油公司非油業務的大幕緩緩拉開,卻在一片爭議聲中那般不平靜。
江蘇一家成品油銷售企業為了創收,改善員工福利待遇,在加油站試銷瓶裝水,開啟了加油站搞非油業務的先河,然而卻遭遇投訴,理由是:加油站是賣油的,就不該賣水,賣水屬于搭售。
此后,關于加油站能否開展非油業務的爭議一直不斷,在2005年—2007年時達到高峰。其間,很多成品油銷售企業陸續通過多種方式試水加油站便利店業務,但由于在服務、商品數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最終使得這種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盛行的“加油站+便利店”的營銷模式在中國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
中國石化油品銷售事業部非油品業務處副處長瞿巍回憶說,2003年之前,中國石化不少省市加油站嘗試著自主開發非油品業務,但幾年下來都沒能形成規模,效果很不理想。天津石油分公司引入民營品牌,自主經營,最終沒能發展起來;上海石油分公司引入專業公司經營,開設了38家便利店,免收租金,但經營方仍然虧損;北京石油分公司成立專業公司經營,累計開設70家便利店,經營效果也不理想……
2003年開始,我國各大石油公司漸漸注意到國外加油站非油品業務的火熱發展,眼熱心癢,很想大干一番。中國石化也不例外,并很快走上了統一外包經營的路子,然而先后與兩家社會經營單位合作,都不太成功。
總結失敗經驗,瞿巍表示:“關鍵還在于公司上下對非油品業務的認識不夠統一,剛開始做這項工作的時候只是少數人一頭熱,很多企業的領導和加油站員工都覺得加油站搞非油品業務是不務正業的表現,非油品業務是小買賣,根本不值得做。”
一陣熱潮過后,發展非油業務似乎陷入了僵局。不少加油站管理人員明顯感覺到“開展非油業務真的比較難!”一方面,在這個完全市場化的業態中,他們需白手起家,并面臨和社會上其他經營單位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非油品成千上萬,頭緒很多,流程復雜,管理難度異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