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海洋石油開采標準趨嚴
在挺進深水的過程中,海洋工程裝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現在的很多海工裝備,還是基于正常作業狀態設計和建造的。今后,必須考慮非正常作業的狀態:如鉆井平臺遭受撞擊時的抗傾覆性、極端情況下的抗沉沒性,這些應該成為強制標準。墨西哥灣事件中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造價約為3.5億美元(2001年),但事故造成BP公司市值縮水逾700億美元,另外還要支付上百億美元的賠付費用,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在挺進深水的過程中,海洋工程裝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現在的很多海工裝備,還是基于正常作業狀態設計和建造的。今后,必須考慮非正常作業的狀態:如鉆井平臺遭受撞擊時的抗傾覆性、極端情況下的抗沉沒性,這些應該成為強制標準。
毫無疑問,墨西哥灣事件使全球的海洋石油開采標準更加嚴格,對海工裝備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國的海工裝備制造商受墨西哥灣事件影響不大”中國石油和石化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指出。這倒不是說中國廠商的技術有多先進,而是國內具備深水海工裝備建造能力的公司還太少。
趙志明表示,中國石油開采走向深海勢在必行,而傳統造船業務又不景氣,因此近年來很多船廠紛紛上馬海工項目。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大批公司只能聚集在中低端市場競爭。總體而言,中國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要遜于歐美的海工設計和關鍵設備供應商、新加坡和韓國的總建造商,處于全球第三陣營。
“與發達國家五六十年的技術積累相比,中國只是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新進入者,在發展過程中要克服浮躁心理”上海外高橋船廠海工部部長陳剛說。趙志明指出,海工裝備產業已進入新興戰略性產業行列,未來有望受到國產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策的支持。他呼吁行業要珍視這個機會,積極向高端升級,為中國開發南海深水油氣資源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在海工裝備產業迎來戰略機遇期的同時,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造成的巨大影響,警示行業必須高度重視海工裝備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要求。
作為國內海洋石油開采領軍者的中海油公司,從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伊始就進行了密切跟蹤和關注。來自中海油研究總院深水工程重點實驗室的副主任謝彬,收集了鉆井平臺從爆炸起火到沉沒再到救援的全套公開資料。
“為什么大火會連燒36個小時而控制不住?為什么鉆井平臺會最終沉沒?”謝彬認為其中的原因很復雜。除了固井質量、井口密封等硬件環節存在問題外,管理人員疏忽、為追求作業進度而采用不當操作程序以及政府監管不力等軟件問題也是釀成巨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