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油理論待創新
中國石油產量的成長空間,除了成本和技術杠桿外,在一批石油人士看來,更取決于理論。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楊海軍說,勘探人員的一個信念是,石油歸根結底是在人的腦子里面找到的。
美國地質學家華萊士·E·普拉特給中國石油人提供了信念基礎。普拉特在《找油的哲學》中說:我們通常以老的觀念在新的地區發現了油田,我們也在老的地區以新的觀念來發現油田。但是很少是在老的地區以老觀念找到了大量的石油。過去不知多少次我們認為再也找不到石油了,然而事實上并不是沒有油,而是我們再也沒提出什么找油的新觀念和新設想了。
普拉特認為,石油中短期存在危機的觀念,是在“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正確前提下,演繹出的錯誤結論。
劉光鼎說,中國前50年都是在陸相地層找油,包括大慶、勝利、遼河這些全國前三甲油田,“但已經很難再找到大量石油了,二次創業出路是海相層找油。”
海相石油是由海洋有機沉積物生成的,陸相石油是由湖泊有機沉積物生成的。除去四川外,中國目前開采的石油都是陸相石油。
2001年,劉光鼎給中央寫信,建議將石油勘探視線轉向海相生油理論。十天后,地質出身的溫家寶總理批示,中石化隨后開始規模化采納。
最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表明,海相油氣資源總當量300多億噸,占全國油氣資源總量的近一半。
利用海相理論,勝利油田近海地區第二口古生代井,在1900米的地方打到了油,一天可以產1059噸石油。借此目前,勝利油田每年新增地質儲量都在1億噸以上,按每年2700萬噸的產量足夠采50年。
翟光明認為,有一些新觀念,才能開闊勘探眼界。“我認為中國115個盆地還可以找到100億噸油。另外地質上,在西部有10多個古隆起,都是適宜儲油的地區。這些地方都要精雕細刻地來找。”
但不同于國外產油區的是,中國的海相層基本是在陸相層的下面。新理論下發現的油氣資源大多分布于深層、隱蔽目標以及沙漠、戈壁、山地等復雜環境中。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王濤表示,中國探明的近60%剩余石油資源多集中分布在又深又差的環境險惡地帶。由于目前即使整裝油田的采收率也就30-40%,而稠油、低滲、斷塊等復雜油氣藏采收難度更大。
這使得預測探明出來的新增儲量難有動力去開發。國家能源局能源研究所周大地研究員說,石油不是地下的一池子水,而是藏在巖隙中間,要用各種儀器測量,打井的位置或角度稍有偏差,也許就沒發現,這需要前沿的技術和很高的投入。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沈浩言稱,在成本技術限制下,擁有國內最大登記面積的中石油,每年國內的油氣產量遞增率也不過5%。
“今年國內石油產量約2億噸,這已經是峰值了。”一位中石油高層覺得,中國現在只能勉力保持全國石油年產量的穩定,而無能力做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