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渤海灣冀東南堡發現10億噸大油田,曾激起全國一陣興奮,被認為為實現中西部石油勘探對東部的接替贏得了時間。
但2010年5月,中石油董事會助理秘書蔣立新不得不向投資者承認,冀東地區的情況比預想的要復雜,儲量沒有起先宣布的那么大。
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齊放覺得,即使是10億噸石油儲量,其實對于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很小的數目。目前,國內國際石油采收率平均在30%左右,10億噸油田開采出3億噸至4億噸已非常理想,但也僅夠國內一年的消費量。
而且遠水解不了近渴。大港油田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劉明發告訴《鳳凰周刊》記者,一個新盆地的勘探開發大體要8到10年的時間。海里發現油氣田,進行開采則要20年左右,其中建立平臺就要10年。
小盆撈小魚
中國石油險局及未來的危中求生,與中國地質構造息息相關。
中國不僅歷史古老得傲視全球,其腳下的地質也老得褶皺連連。
中國大陸處于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等三大板塊的中間,三大板塊的億萬年頻繁往復擠壓,斷層多,不同類型盆地疊加、改造和沉積面貌復雜,這些使得油氣在平面上和層系上分布相對不夠集中。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在構造上是由59個小塊拼接起來的。最大的一個塊體是塔里木,56萬平方公里,鄂爾多斯32萬平方公里,準噶爾是13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把地質上面一層扒開后一看,下面是分割的。犬牙交錯的地層,也把石油分割得七零八落。
中東油區雖然有10多個國家,但在地質構造單元上卻是一個整塊體,屬于一個單元。這個單元面積達750萬平方公里。
石油大國俄羅斯也受益于大地的恩賜。將近兩個中國大的國土面積,在地質構造上,只由五塊組成。第一產油區新西伯利亞有330萬平方公里,第二油區巴庫有將近400萬平方公里,東西伯利亞有360萬平方公里,如此大的構造單元,找起來油來非常方便。
“打個比方,中東、俄羅斯和北美等油氣富國是‘大盆里撈大魚’,中國在‘小盆里撈小魚’。”翟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