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厲無畏說:“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抓得最緊的一件事,也是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節能降耗。”回顧整個“十五”、“十一五”期間,各地在推動節能降耗工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力度不斷加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外在的壓力、挑戰,如國家對節能降耗有考核,全球金融危險爆發也要求各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展望‘十二五’以至今后更長時間,我希望我們能夠全面地分析我們在資源與環境方面面臨的新形勢,在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道路方面,能夠采取更加自覺的行動,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最近有條新聞,就是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政府、研究人員面對這個新聞,表現出很冷靜的態度,因為從人均來看,我們只有日本人均的十分之一。實際上,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性質,很長時間都不會改變。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結構、技術水平、人員素質等方面有一些特征和條件約束,厲無畏對此說出了導致我國未來資源與環境形勢出現有以下新的特點:
就城市化和城市發展方面,他說,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能源消費量占全國總量的60%多,城市人均能源消費是農村人均能源消費的近4倍。一些機構預測今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50%;展望一下2020年,城市化率有可能達到60%,這意味著有近3億人口,即相當于一個歐洲或一個多美國的人口將要進入城市。城市化率要提高,城市要發展,毫無疑問將消耗大量能源,并對環境構成巨大的壓力。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工業化發展方面已沒有了廉價利用外部資源的條件。由于全球主要資源已被少數國家的跨國公司所壟斷,而且他們仍在繼續加強對世界資源的壟斷權、控制權。厲無畏說:“據統計,約25種礦產主要集中在3~5個國家,鐵礦儲量的80%分布在俄羅斯、美國、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而且,未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水、土地、能源、礦產等都面臨著重要約束。水資源緊張局面將在長時間內存在,2030年左右我國人口增至15億時,全國用水總量將有可能達到極限。未來我國非農用地的數量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雖然可以通過墾荒、土地整理、復墾等途徑增加一些耕地,但其質量和生產力都達不到成熟的耕地。
厲無畏指出尤其值得注意的再一個趨勢,即未來工業化過程中,仍然伴隨有國際產業的轉移。發達國家要將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中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們沒有提前做好應對,將可能處于兩難境地:若不接受這種分工的轉移,經濟就難以上去;接受了就要付出環境代價。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答案非常明確。面臨能源與環境的挑戰,我們能走的通的、也必須走的道路就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厲無畏如是說。
新型工業化發展方面,我們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大力發展各類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附加值。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一條依靠技術的“技術內源型”的工業化道路。未來一個時期,可以選擇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垃圾發電、新能源汽車、高速鐵路、大飛機等戰略產品。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是新型工業化的基本內容。在總結我們已有園區、企業等試點的基礎上,由點到面整體推進循環經濟建設。此外,我們還要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成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資源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加強市場監管、健全與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新型城市化道路方面,要克服片面追求高城市化率和過快城市化的問題。以往城市化的發展以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為代價。他說:“新型城市化追求的是城市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要科學規劃城市、克服‘城市病’。真正將低碳城市的理念與行動相結合起來。”所謂低碳城市,就是城市發展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行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準和藍圖的城市。為此,我們要抓住重點環節予以突破,比如要推動城市交通的低碳化、推動居民消費的低碳化、推動城市建筑的低碳化等等。“另一方面,又要認識低碳城市的構建涉及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各個領域,需要全市發動、從市長到市民都要長期付出努力,不能喊口號、一哄而起,不能指望一夜之間成功。
厲無畏的報告,使與會代表認清了能源環境的新形勢,甚感當前節能降耗的緊迫性。去年11月29日,我國政府再次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尤其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是實現我國單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奮斗目標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說達到這個目標,相當于一年節約三個大慶油田的石油產量。值此嚴峻形勢下,“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我們的承諾不能改變,決定不能動搖,工作不能減弱”,國務院指出:“必須采取鐵的手腕,不折不扣地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