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第三世界”的崛起 中遠船務擔當重任
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商可分為三大陣營。
第一陣營是歐美企業,它們擁有大量的技術專利和技術儲備,是世界大多數海洋油氣開發工程的總承包商。目前,歐美企業逐漸退出了中低端海工裝備制造領域,但在高端制造和設計方面仍然占據壟斷地位。第二陣營是日韓和新加坡,它們在總裝建造領域快速發展,占據領先地位。尤其是韓國,以價格低廉、交貨迅速、質量上乘等優勢在手持訂單數量上全球領先。除此以外,巴西、俄羅斯等資源大國開始培育本國海工裝備建造企業,成為世界海工裝備制造業新的競爭者。
砥礪奮進的國內企業,面對的是氣勢磅礴的國外霸主。
在中遠船務近期交付高端海工平臺并承接海工總包工程之前,我國深海海洋工程裝備僅處于“船殼建造”時期,缺乏研發、設計、總裝及總承包的能力。因此就目前整體而言,我國海洋工程產業還處于制造低端產品的第三陣營。因此,中遠船務在海工建造領域的迅猛行動,就是在向韓國和新加坡等老牌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挑戰,從這一點上來說,極大地提振了中國民族工業的信心。
據相關資料顯示:隨著船舶業的復蘇,國際海洋工程市場逐步回暖,海洋工程隨著造船業一并向中國轉移的發展態勢勢不可擋。
中遠船務新加坡籍海工專家徐秀龍認為,隨著中國在海工制造的發展以及產品的交付,船東將對中國的船廠更為關注,換句話說,船東會將更多的產品移到中國來,與造船工業向中國轉移是同樣的道理。與此同時,墨西哥漏油事件將對海工產品的安全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將涉及國際規范、公約的更改,這樣一來,會加速舊平臺的報廢。正如1989年阿拉斯加漏油事件,1990年美國頒布了DPA-90,從此開始了雙殼油輪新規定,用了20年的時間,全世界單殼油輪幾乎全部淘汰。根據這種推斷,全球舊平臺更新加快,新造平臺數量將進一步增加。
中遠船務正在加快制定企業十二五規劃,規劃中將發展重心由主要追求規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發展途徑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加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發展內容由修造并舉向海洋工程、造船、修船及海工配套設備產品協調發展轉變。同時大力實施海工營銷戰略,確保完成2010年海工新接訂單150億元的目標。
建成世界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推動中國企業從海工“第三世界”崛起,躋身世界海工建造第二甚至第一陣營,將成為中遠船務不久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