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海工走出困境 船舶企業群雄逐鹿
目前新船價格走勢雖然已由過去的“快速下跌”轉向“緩慢下行”,但與市場高峰期不可同日而語,“一夜暴富”的神話就此終結。就造船業務而言,新單難求局面仍在延續,今年以來全國一半以上船企出現“零接單”,2011年下半年將會出現集體“斷糧”的風險,企業重組、轉型或是倒閉的趨勢明顯。
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帶動下,2010年前5個月國際石油價格震蕩走高,海洋工程鉆井平臺利用率小幅上升,加上全球大多數石油企業今年均上調石油勘探開發預算的進一步刺激,海上鉆井平臺建造市場逐漸活躍,不僅建造訂單同比大幅增加,還有多家公司已著手開始新一輪項目招標。
為了度過造船業的蕭條期,更為了分享誘人的海工裝備市場,借助海洋工程走出困境,在短期內建立自己的成本競爭力、研發出符合海工市場的新品,已經成為國內大型船舶企業的共識和發力點。
然而,海工裝備制造具有高技術、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點。這“三高”使得海工裝備對于相當多的制造企業來說是貌似“誘人蛋糕”,實則是“燙手山芋”。拋開高技術不說,海工裝備造價都比較高,建造企業必須具備強大的調配資金和融資能力。
于是,頗具實力的大企業自然成了進軍和掌控海工裝備市場的絕對主角。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50%的海工裝備在韓國建造,20%在新加坡建造,17%在中東船廠和中國建造。根據德國勞氏(GL)提供的信息,當前中國有15家船廠投資了大約400億元人民幣用于開拓海工業務,來自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