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現狀堪憂
面對如此誘人的市場前景,歐美傳統的海洋大國以及亞洲新興海洋國家(如新加坡、韓國、中國等),都加大了對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力度,從而形成了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3大陣營,處于第一陣營的主要在歐美國家,它們以研發、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術平臺裝備為核心,壟斷著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工程總包及關鍵配套系統和設備的供貨;第二陣營是韓國和新加坡,它們以建造技術較為成熟的中、淺水域平臺為主,在平臺總裝建造中占據著領先地位;而我國目前只處于低端產品建造的第三陣營,不僅在裝備設計方面與歐美等國差距明顯,即使在總裝建造方面,也落后于韓國和新加坡,國產化配套系統及設備等方面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技術開發能力弱、產業鏈不完整是制約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發展的根本原因。
目前國內雖然有不少海工項目紛紛啟動,但實際上具備海工項目總承包資質的企業并不多,不少項目只是大船廠零散的外包項目,但也冠以海工的名義。“縱觀國內海工工程項目,大多數停留在海洋工程的‘殼’建造,他們大多數處于價值鏈的底端,更容易形成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有分析師向《中國投資》記者直言。
在余益銳看來,歐美國家海洋工程裝備開發能力之所以很強,是因為他們擁有一批諸如美國F&G、挪威AKER KVAVERNER、瑞典GVA Consultants AB、荷蘭GUSTO MSC既懂得海上油氣勘探開采技術,同時又熟知工業設計和建造的國際知名公司。在這些公司的支柱支持下,不僅可以為油氣公司針對不同的油田特性和氣候條件提供裝備的設計方案,又可以為工業部門提供設計和建造技術,帶動工業部門產業鏈的整體發展。
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基礎十分薄弱,雖然油氣勘探開采部門和我國船舶工業部門都有較強的技術設計開發能力,但限于行業壁壘等因素的影響,懂油氣勘探開發的技術人員在裝備的設計開發上卻缺少儲備,在涉及具體裝備設計時需要求助于國外專業設計公司,或購買國外成套裝備;船舶工業部門中,因為不熟悉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具體要求,有勁發揮不出來,工程和裝備制造聯系不緊密成為制約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加強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的建設是突破該瓶頸的重大舉措。
2009年我國出臺的船舶工業振興規劃指出,要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海洋工程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從目前的約5%提高到2011年的10%。根據規劃,我國將力爭到2012年具備主流海洋工程裝備部分關鍵設備的配套能力,填補國內空白。新型自升式鉆井平臺等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工程動力及傳動系統、安全系統等配套設備,深水海洋油氣鉆采裝備是目前我國發展海洋工程需要攻破的重點領域。
中船重工702所吳有生院士表示,我國海工裝備仍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發體系,也沒有形成完善的工程裝備產業鏈。因此致力于核心配套的國產化研究,并在“應用”環節上著力突破成為重中之重。目前中船重工已經起草了中國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 “十二五”發展規劃,將力求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堅持專業化發展模式,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打造專業化的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