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淘金“藍色油氣”
在深水區域開展油氣勘探活動,采用常規油氣勘探技術很難滿足其勘探難度大、后期改造大、油氣聚集復雜的深水勘探需求。因此,淘金“藍色油氣”,需要高科技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支撐。
目前,在深海油氣勘探和開發方面技術領先的國家遠不止美、日、巴、俄4國。英國和挪威的鉆井平臺自給率也達到80%,雖然其平臺裝備的鉆井、井控、固控等設備及海底完井設備90%來自美國,但它們分別在動力定位技術、鉆機頂部驅動技術具有領先優勢。法國的高壓石油軟管制造技術,半潛式、自升式平臺建造技術等全球聞名。此外,意大利的海上鋪管技術、管線涂敷技術、瑞典的動力定位鋪管技術、荷蘭的大噸位海上浮吊技術裝備及海底工程地質調查技術、德國的石油鉆井設備制造技術及儀器儀表技術等,也在世界海洋油氣勘探上占有一席之地。
巴西國內開采的石油80%來自海上油田,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東南部里約熱內盧州沿海的坎普斯海盆(占巴西國內石油產量85%)及鄰近海域。經過多年發展,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在深海和超深海油氣勘探開采領域具備了世界頂尖的技術和經驗。
目前,巴西國家石油公司、BP、埃克森美孚、殼牌、道達爾等多家國際石油巨頭在海上淘金,且擁有深水勘探開發的核心技術。世界深水區鉆井裝置超過3000米,鉆井能力達到1萬米的鉆井船有32艘,水下生產系統有7700套。
雖然人類“涉足深水”已初具規模,但海上油氣勘探仍是全球最危險的工業活動之一。受海洋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海上鉆探作業除要考慮水深、風浪、潮汐、海流等影響,還要考慮地基泥層沖刷、材料老化、構件缺陷、機械損傷以及各種事故因素的影響。深水石油勘探開發是個大課題,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災難。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成為否定或停止海上油氣勘探活動的理由。巨大的海上油氣勘探風險提醒人們,走進深海前,必須有技術上的準備或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