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海運動”全球升溫
俄羅斯潛入北極海底“插旗”,美國破冰船駛往北極進行海底測繪,挪威學者抵達海克爾海嶺“尋找微生物”,英國向聯合國提出動議,要求獲得南極海底海床所有權……近幾年,各國圍繞海洋所有權的爭奪戰可謂硝煙彌漫。
日本算得上是亞洲“圈海運動”的先行者和狂熱者。在日本,即便是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小巖礁,也可以在本國或本地區的地圖上找到它的名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各國在陸地邊界外享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但前提是必須在地質上證明所申領區域是本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由此,不難理解日本政府的“島嶼情結”——巴掌大的小巖礁,也可以為本國帶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
美國在傳統上是重視海權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擁有海外屬地最多的國家。2006年,美國進一步加大“圈海運動”力度,將夏威夷以西、中途島以東大片范圍單方面劃成本國海洋生物保護區。
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3年前俄羅斯“插旗”事件發生后,激化了相關國家在北極問題上的矛盾。沒多久,美國、加拿大、丹麥等國紛紛“出招”,為本國在北極的所有權尋找證據。
“圈海運動”之所以在全球升溫,與海洋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關。統計顯示,僅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就占世界未開發油氣儲量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