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年勘探未果
迄今為止,湖南依舊難逃無油田開采的現狀。也正因為如此,洞庭湖石油開采才成了湖南人實現石油夢想的唯一籌碼。
上世紀70年代,在最初兩口鉆井“澧1井”、“湘深1井”投入洞庭湖勘探無功而返后,1970年的“常1號”第一次發現了油氣顯示,這是一個足以讓湖南人興奮的訊號,但受當時的勘探技術的限制,“常1號”沒有再給湖湘大地帶來更為飽滿的期待。
直到1972年,洞庭湖石油開采的主戰場轉至沅江,“湘深11井”一時間再一次讓對洞庭湖充滿希望的人亢奮不已。據記者了解,“湘深11井”是目前洞庭湖油田出油最多的鉆井,一共出油22方,雖然相比其他鉆井碩果稍豐,但每天出油也不過0.66方左右。
即便如此,階段性的勝利還是讓人鼓舞。于是從2006年開始,中石油浙江分公司先后三次在洞庭湖水域瘋狂打井,先后五次石油勘探讓湖南人的石油夢變得越發龐大。
據本報記者從湖南有關方面獲得的數據顯示,除上世紀70年代投入的資金外,進入2000年后,中石油對洞庭湖石油勘探的投資號稱高達12億元人民幣。除上文提及的幾口鉆井,如今,在洞庭湖水域打下的大小鉆井累計已達100余口,投資成本可想而知。
江漢油田鉆井隊負責人莫先桂對記者坦誠,根據鉆井深度的不同,前期的投入成本也大不一樣,“去年在黃茅洲鎮打了1900多米深,投資大概在300多萬吧。”不過記者致電中石油浙江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予以求證,該負責人卻對此諱莫如深。“除了這個,還得給當地老百姓補償金,每畝地1500元的標準,每次補三年。”莫先桂說。
然而,高昂的投資并沒有換來讓人欣慰的回報,相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這片飄蕩著蘆葦林的湖面之下是否真的埋藏著石油。
據早前已經公開的初步數據,洞庭湖盆地石油資源儲量為2600萬噸,2006年的新一輪勘探分析結果顯示,該盆地具備形成年產26萬噸原油的中小型油田的物質基礎。但這些勘探工作都還停留在淺層階段。
中石油浙江分公司的相關負責人稱,現在對洞庭湖的勘探還不夠全面,具體儲量也不得而知。該負責人還稱,洞庭湖下地質結構極為復雜,勘探難度較大,“有多少油誰也說不準。”
另一個事實是,中石油油氣地質評價表明,洞庭湖盆地構造單元中的沅江凹陷,地處洞庭湖盆地的陸相沉積沉降中心位置,是油氣開發可能性最大的地區。去年開鉆的“志成1號”勘探點正是在沅江凹陷區,但歷時一個月的鉆探卻沒有證明理論上的推斷。對此,莫先桂也很無奈:“理論上是可以打出油的,但實際就是沒油。”
“他們走之前都和我們說,明年還會再回來的。”村民向玉蘭一邊擇著手中的白菜,一邊對記者說。
莫先桂則對記者表示,作為乙方,江漢油田鉆井隊只能聽從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的指示,而他們能否重新介入洞庭湖石油勘探,完全取決于中石油浙江分公司對洞庭湖地質結構的分析評價。
反反復復地勘探,已經讓當地人感到習慣,似乎也隱隱暗示著圍繞洞庭湖的石油話題不會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