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前臺”的大連
中石油集團失聲后留出的信息披露空白,留給了大連市政府。
前述中國石油大學專家認為,從效果來看,這次由大連市政府主持的危機公關,頗得要領,公眾的情緒在釋疑中逐步走向平緩。這一效果的取得,應該歸功于以下環節的成功操作:消防部門不斷宣傳救災的效率;海事部門不斷強調清污的力度;環保部門不斷駁斥各種“環境崩潰”的言論。
“這些都很容易成為媒體和公眾的話題,你率先把話題給解了,話題就不復存在了。沒有了話題,就等于沒有了關注。” 上述專家認為。
中石油集團在大連市有兩個分公司。一個是中石油集團大連石化公司,一個是中石油集團大連液化氣公司。
大連號稱全國最大的煉油基地,但其煉油能力的60%以上來自于中石油集團大連石化公司。
該公司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615億元,這個數額相當于大連市當年GDP的近16%。
石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港口、倉儲等行業的發展。于是,大連市提出要成為“北油南運”大通道的樞紐,以及原油及成品油進出口的轉運中心。
2008年8月份,歷時3年多的大連石化擴能改造項目建成投產,其加工能力從每年1050萬噸,提高到2050萬噸。增加產能的原料均來自于進口,于是倉儲和碼頭的擴容成為必然。此次發生事故的30萬噸油輪停靠的碼頭,正是這一需求的產物。
同時,在大連新港的南側,一片上百畝的土地已經拆遷完畢,挖土機還在忙著往海里填土。
大連新港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刊,這一片土地是專為中石油集團準備的倉儲基地。他指著鯰魚灣前面的一片空地說:“那是9號罐的位置。”
而中石油集團大連液化氣公司,則是一個正在建設的龐大項目。該項目計劃分兩期建成,總投資額超過100億元。該項目的引進,一舉奠定了大連在“振興東北”龍頭之爭中的領先地位。
尚在襁褓中的這個項目,已被大連市賦予將改變大連市民生活方式和改善本地能源結構的豐富內涵。此外,官方還期待它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