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沉默
翻開塵封的日歷,中石油集團的這種沉默似曾相識。
從2003年12月23日開縣井噴事件算起,近幾年與中石油集團有關的公共事件已有多起:2005年11月份吉林石化雙苯廠爆炸、2009年4月份“工資清零”事件、2009年6月份江蘇LNG接收站模板滑落事故、2009年8月份“團購門”事件、2009年12月份渭河漏油事件以及今年1月份的蘭州石化爆炸事件。
在這些事件中,有兩個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一個是開縣井噴,另一個是吉林石化爆炸,前者導致時任總經理馬富才辭職,后者則被認為是總經理陳耕卸任的直接導火索。
“在2003年的開縣井噴中,中石油集團就表現得一如今天的沉默。”上述中國石油大學專家告訴記者。與今日之情形頗為相似的是,在開縣井噴事件中,中石油集團從始至終沒有舉行一次公開的新聞發布會。在其官方網站上也無從查詢有關井噴的信息。
此次大連爆炸事件發生后,在中石油集團的網站上,與此次事件相關的內容只有一個主題:清污,其他概無涉及。就連安監總局有關此次事件的調查結果都無從查詢。
中石油集團工作人員對待采訪的態度也如出一轍:井噴事件中,現場的工作人員全都聲稱是事故后調來的;而此次爆炸事故中,多位人士在拒絕采訪時給出的理由是 “此事涉及國家秘密”。
開縣井噴另一個與此次爆炸相似的地方是:“一把手”都是在事件發生兩天后才到達現場。只是前者由于牽涉到23條鮮活的生命,這種姍姍來遲被賦予了漠視生命的含義。
在井噴發生后的第五天,中石油集團的一位副總來到開縣人民醫院,給傷者帶來了遲到的道歉和賠償的承諾。
2004年1月9日,中石油集團在其旗下的《中國石油報》上,刊登了一封致井噴受災群眾的公開信,說“敢于正視自己的問題”。此時距離開縣井噴事件發生已有17天。
到了2005年8月份吉林石化爆炸時,廣受質疑的“非正常沉默”問題已有了很大改觀。在爆炸發生10個小時后,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召開,中石油集團有關人員與會通報有關情況。
而此次大連爆炸,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在事件發生近16個小時后才召開,并且中石油集團缺席。
曾對吉林石化爆炸有專門研究的浦東干部學院副教授朱瑞博說,吉林爆炸的信息披露,在兩個領域的表現截然相反:對爆炸信息的披露及時到位,而對污染信息的披露則遮遮掩掩。
在大連政府舉行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吉林石化新聞發言人鄒海峰對媒體指出:“實時監測表明,到目前為止,未造成污染。”
與吉化爆炸不同,此次大連爆炸后,原油已經流入海中,披露的重點不在有沒有污染,而在于污染的面積。中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表示,截至7月23日,清污工作已接近尾聲。
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趙章元預計,這次事故給大連海域造成的生態災害,可能持續10年左右。
對此,大連市環保局副局長吳國臣回應說,溢油事故對于生態的破壞,取決于溢油的數量、種類、持續時間等多種因素。“我想他沒有到現場,10年時間的推測不是很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