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海鮮生意的大連當地經營者們,因為爆炸事故的發生,明顯感受到了銷售壓力。
記者7月22日在大連經濟開發區的一個大型海鮮批發市場中看到,一些海鮮產品已經滯銷。一位海鮮銷售商表示,本來每天能批出500斤的海虹,現在猛降到了100斤,“一些熟客還算放心,但散貨及中間商都不愿意采購了。不過,海虹的價格并沒有大跌,還是2元一斤,5元三斤。”
其他貝類攤位的購買者也不多。“當然,買賣比較頻繁的時間段是早晨,但從7月17日以來,這幾天下午的銷售量已明顯減少了。”一位貝類銷售商說道。
此外,自事故發生以后,大多數的海鮮商家出售的多為冰凍產品,并非新鮮魚類。
“客觀上看,現正值休漁期,所以我們賣的大部分是冰凍魚,但這一現象也與污染有關,如果說現在上鮮魚來賣,不用說別的,我敢打包票,沒有一個人問這些鮮魚多少錢一斤。”海鮮市場的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不少貝類、魚類銷售商也時不時地向潛在顧客介紹到,這批產品并不是從大連港進貨的,而是從旅順、莊河等地批發來的。
其中一位劉姓貝類銷售商就表示,以前還有部分產品會從大連港進過來,但是自從“7·16”輸油管爆炸事故之后,很多大連港附近的養殖戶們被要求禁止打撈,“撈上來的貝殼類產品都是黑色的,誰敢要?”
省內海鮮市場正如上述這般景象,省外亦如此。
“這海鮮是從大連來的嗎?”隨著大連港輸油管爆炸這一消息的迅速擴散,農貿市場里“問聲一片”。
“以前大家老問‘這是不是獐子島扇貝啊?’現在全改問‘這不會是大連扇貝吧?’”北京的一處農貿市場海鮮攤的王老板告訴記者,以前市民關心的是口感和價格,大連扇貝就是好吃的代名詞,更是物有所值的海產品之一。
而現在大家更關心的是健康問題,生怕買到受了污染的海鮮,所以直接問是不是大連貨。王老板表示,大連的海鮮在北京已經“消失”有一段時間了,但這跟輸油管爆炸到底有多少關系,海鮮店老板表示并不知情。
“在大連灣 145公里的海岸線上有2個自然保護區、9個水產養殖場、6個旅游景點和7處一類環境功能區。這次的石油泄漏事件已經不可避免地對這些地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其影響將可能在之后的幾年甚至幾十年里都繼續存在,并給周圍的產業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某NGO組織的統籌人員鐘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