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發生溢油入海事故
根據大連港的規劃和功能劃分,新港是東北地區原油、成品油及液化化工品的倉儲、轉運中心。在此次事故中,原油儲區應急能力受到極大考驗。
在大連新港儲油區域,建成和在建的30萬噸級進口原油碼頭各一個,而緊鄰原油碼頭北側的,就是液體化工品碼頭,不遠的岸上即是國家原油儲備區和成品油灌區、液體化工灌區,擁有數以百計的儲油儲氣罐。
由于25萬-30萬噸級油輪最為常見,大連新港30萬噸原油碼頭尤為繁忙。石油進入灌區后,可通過現有泊位直接裝船中轉外運,或直接通過管道向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和大連石化分公司輸油。此外,管道還與東北輸油管網相連,未來有向東北腹地返輸原油的條件,待國家石油儲備庫建成后,也將直接從新港碼頭輸送原油。
記者從大連海事大學獲得的一份新港溢油風險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新港碼頭的建成投產,也加大了周邊水域溢油的污染風險。由于船舶碰撞、擱淺或火災等原因,2004年約有100噸燃料油入海;2005年接連發生四起油船溢油事故,約有400噸原油入海;2006年約有60噸燃料油入海。
孫本強也坦承,需要對這個地區的應急力量、設備和體制進行反思,安監部門正在進行安全評估撰寫報告,建立統一的包括應急救援系統在內的管理機構。“比如應急設備就已經證明是遠遠不夠的。”
但記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大連港新港港務公司就制定了《新港港務公司溢油應急預案》,安全區域涵蓋了油碼頭泊位、油罐區、輸油管線等所有的溢油敏感部位,但依然無法避免此次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