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判斷失實
如果說周喜安的評論還只是“點到為止”的話,那么IEA報告發布后,坐在主席臺上的能源局原巡視員白榮春的評論,則無疑是向IEA扔出了一枚“深水炸彈”。
“《展望》中涉及中國的部分,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白榮春以近乎直白的反對,向IEA《展望》中的一些重要判斷提出了挑戰。
按照《展望》的藍圖情景,中國將在10年后的2020年迎來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而2050年,中國的碳排量為40億噸。對此,白榮春表示,中國斷難做到。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排放峰值在某種程度上也等同于經濟發展空間的天花板。在中國,最樂觀的能源專家的預測是,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這個峰值,這比IEA的情景預測要晚了整整10年。
“情景分析需要建立在可實現的前提下,若前提根本無法做到,那么這種情景分析就是很有問題的。”白榮春說。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也表示,目前中國正在“深度開發西部”,至少需要持續10到20年,相對落后的西部走向現代化,需要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空間。
白榮春對《展望》中提到的中國到2050年將在現有煤炭消耗基礎上下降36%的判斷也不以為然,認為完全脫離中國現實。
“在2050年之前,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會改變。”白榮春說,中國將致力于煤炭的清潔利用,將高碳的能源進行低碳的利用,但能源結構不可能發生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