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迷茫
巨大的天然氣缺口為煤制天然氣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豐富的煤炭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但空白的產業政策和短缺的長遠規劃使二者無法長短互補。
2006年,我國成為天然氣進口國。此后,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去年的對外依存度已超過8%。煤炭行業專家李朝林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表示:“中國的天然氣較少,應該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一方面進口天然氣價格過高;另一方面國家沒有自己的天然氣生產,就會受制于人。但中國煤制天然氣產業至今仍沒有明確的產業政策引導。”
在煤化工項目中,煤制天然氣能效轉化率最高可達60%,單位熱值水耗卻最低,其熱值比國家天然氣質量標準規定的最低熱值高17.8%~21%。
煤制天然氣對原料的要求較低,可用便宜的褐煤。該煤質量較差,不僅發熱量低,而且粉塵較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污染環境。
依托于充足的煤資源供應,發展煤制氣產業不僅可能成為解決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出口之一,而且可以促進煤資源的綜合利用。
當然,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在目前的情況下并非像想象得這樣順理成章。
韓定武表示:“很多人傾向于煤制氣產業的發展,其實是放大了進口天然氣和煤制天然氣的價差,即低估了煤制天然氣的價格。因為價格差放大,他們會認為煤制天然氣產業會有很大的利潤空間。”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現在煤炭價格處于上升通道,兩年后不確定會在什么水平,但煤制天然氣項目建設周期都會達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煤制天然氣作為二次能源,成本價格存在太大的不確定性。另外,固定資產投資也需要一大筆資金,更加劇了這種風險。”韓定武表示。
除了成本的不確定性之外,技術瓶頸也是需要突破的重點。李朝林表示,現在煤制天然氣項目建設技術門檻非常高,而國內的人才儲備以及技術水平尚不成熟。此外,管網的鋪設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大唐國際某員工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大唐國際克什克騰旗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已經開始建設,作為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第一個項目,它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現在擬建的項目是否可以重新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準應該和現在已經建設項目的運營狀況相關。如果在建項目最終的運營并沒有達到市場以及官方的預期的話,那么絕大多數都會被叫停。
該員工介紹,因項目周期較長,大唐國際的這個項目至少應在2012年完工;還有一個項目在遼寧阜新,最快也要在2013年底竣工。
發展一個新的產業等于第一次吃螃蟹,沒有現成的路子可走。而產業規劃本來就有滯后性,更何況煤制天然氣產業剛開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