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天然氣技術仍存爭論
作為新興的清潔能源,煤制天然氣近兩年來雖發展迅猛,卻一直處在爭論的漩渦中。
有關專家算了一筆賬:每10億立方米就需要50億元的投資,一般1個項目是40億立方米左右,需投入200億元,那么,近20個項目將是很大的一筆投資。
大手筆或許會催生出一個新的產業。然而,這個戴著“清潔能源”高帽的新興產業應該如何發展?卻一直處于爭論的漩渦之中。
技術之爭。煤制天然氣的清潔性是眾所周知的,煤制天然氣的熱值達到37-38兆焦爾/標準立方米(高熱值),與國家天然氣質量標準規定的最低熱值31.4兆焦爾/標準立方米(高熱值)相比,熱值高出17.8%-21%;在二氧化碳、硫化氫、總硫等指標方面也高于國家標準,產品中幾乎不含一氧化碳。
時下常用三種技術,碎煤固定床加壓氣化工藝、水煤漿氣化工藝、粉煤加壓氣化工藝。其中,碎煤固定床加壓氣化工藝的生產成本最低,而水煤漿氣化工藝的生產成本最高。
假設在新疆或內蒙東部地區,采用碎煤固定床加壓氣化工藝建設煤制天然氣項目,生產規模為年產40億立方米天然氣,原料煤、燃料煤均為褐煤,價格為170元/t,測算得到的天然氣單位生產成本為1.059元/立方米(已扣除副產品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