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資金難題
急速擴張后,資金緊張首先成為中石油一大難題。
中石油集團一位中層向《財經國家周刊》透露:“大量海外收購之后,公司的現金流出現緊張,負債率急劇升高。從2008年初,就在考慮增發融資、債務融資籌集資金。”
在2008年度股東大會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通過了最高千億元人民幣的中期債券融資計劃,公示用途為補充流動資金、海外并購等。是年11月,首期200億中期票據上市。
今年5月份,中石油集團再度發行兩期中期票據,融資400億元。
發債雖然暫緩了現金流壓力,但海外項目的回報率能否有保障值得擔憂。由于中石油集團在海外購得的油氣資產大多價格不菲,中石油只得將希望寄托在國內油氣價格的及時上漲,以跟國際接軌。
2009年12月31日,中石油集團建成投產了西氣東輸二線(西段)。依靠這條管線,未來每年將從土庫曼斯坦引進30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國內,供氣范圍跨越14個省區市及特別行政區。
但中石油集團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是:投產之日即是虧損之時。公開資料顯示,中石油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到達新疆霍爾果斯邊境價在2元/立方米左右,基本跟內地多數城市的居民用氣價格持平,加上管輸成本后肯定虧損。
據《財經國家周刊》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3月,中國海外購買天然氣的年供應量為3000多萬噸,平均供應年限為20年。在總量6億多噸的天然氣里,中石油占到一半以上,這部分高價氣如何消化將是一大難題。
“我們希望,天然氣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場的需求,天然氣價格能夠及時調整,價格機制能夠理順。公司希望馬上跟國際接軌,但是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會配合政府做好價格的調整。”蔣潔敏表示。
除此,中石油集團還將面臨著資源整合的難題,尤其是中東、非洲、南美等局勢不穩地區,付出高額的投入之后,能否如期收回成本也面臨不確定性。
公開資料顯示出,中國企業在中東和非洲的海外投資項目占到了總數的近半,東南亞也在20%以上,歐美占15%,拉美只有10%左右,接近60%的收購發生在政治敏感地區。中石油更是如此,蘇丹、伊朗等政治爭議地區都是其業務重點。
據了解,中石油集團解決此項難題的一個做法是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的分工配合。一般采取的策略是先由集團公司出面并購,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再注入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戰略步驟,中石油正在分步收購集團公司所有的中油勘探股權。在收購完成后將由股份公司負責海外擴張,中油勘探最終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