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域
頁巖氣,顧名思義,就是存在于頁巖及其縫隙中的天然氣。過去,中國油氣界僅將頁巖當作天然氣生成的源巖來研究,認為吸附或游離于頁巖層的天然氣是開采不出來的。隨著上世紀90年代美國水平打鉆、液壓斷層等技術的出現,美國頁巖氣開發進入規模化。本世紀以來,日益高漲的國際天然氣價格使得頁巖氣開采開始有利可圖,市場參與者激增,激烈的競爭進一步拉低了生產成本。
中石油股份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總地質師吳國干向本刊記者介紹,目前美國開發頁巖氣成熟區的1億立方米產能建設投資,約折合人民幣2.5億至3億元,與中國常規天然氣的開采成本不相上下。
不僅如此,美國頁巖氣的大發展還改變了北美天然氣市場的供需格局。1998年至2008年,美國頁巖氣探明儲量由990億立方米上升到4245億立方米,產量在2009年達到900億立方米。受此影響,美國不僅取消了原本進口50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的計劃,甚至考慮今后出口一部分LNG。
供求關系改變,導致美國天然氣價格大跌,從2008年中期的每百萬英熱單位近14美元跌至目前的不到4美元,美國天然氣價格從此不再與原油價格掛鉤。這同時帶動國際氣價大跌。
大洋彼岸發生的一切,讓中國油氣行業開始審視頁巖氣這一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前景。與美國相似,中國亦是能源消耗大國,天然氣需求量與日俱增。自"西氣東輸"一線開建以來,中國燃氣下游基礎建設不斷擴大,老百姓對天然氣越來越依賴,國內產量難以滿足需求增長的要求,近年來多次出現"氣荒"現象。按照業內專家看法,中國天然氣凈進口量所占比重將從2010年的20%,擴大到2015年至2020年的30%至40%。
與國產天然氣相比,目前進口天然氣-無論是管道氣還是LNG-價格都明顯偏高,而老百姓對氣價的承受能力又十分有限。同時還有人擔心,過度依賴進口氣源不利于國家能源安全的獨立性。如果頁巖氣給美國能源市場帶來的"化學效應"能在中國發生,以上難題也許就會迎刃而解。
不過,中國頁巖氣資源勘探和開發工作起步晚,技術落后。吳國干將中國頁巖氣目前發展狀況定義為"探索起步階段",有的專家甚至認為"幾乎屬于空白"。國土資源部2005年才開始前期調研,至今尚未摸清家底,也沒有對中國頁巖氣資源潛力和有利區帶進行系統評價和技術先導性試驗。
中國油氣業曾根據并不嚴謹的"類比法",預測國內頁巖氣資源前景約為30萬億立方米。美國的初步評估更為樂觀,認為中國頁巖氣地質儲量約100萬億立方米,相當于中國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的2倍,與美國本土儲量大體相當。
2009年11月,中國第一口頁巖氣井在重慶打井成功。"打了235.45米,還沒打透,說明情況非常好。"張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