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難破
提及2005年出臺的“非公36條”,趙友山表示,“當時確實覺得希望很大,可惜政策最終沒有完全落實。”
原因何在?
眾所周知,石油行業的壟斷程度在我國一直居高不下,以中石油、中石化為首的國有石油巨頭主宰著整個產業鏈的命運,從上游的開采到中游的煉制,再到下游的零售,民營油企唯有受制于人。
“沒有油源,許多民營油企能退出就退出了。”趙友山的眼眶有些泛紅。
按照他提供的數據,我國民營油企的數量從1998年開始就逐年遞減——1998年,民企占整個石油市場的85%以上,到2008年減少到60%,直到今天只剩下40%左右。
1998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宣布成立。第二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見的通知》,要求“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的批發企業經營,其他企業、單位不得批發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對違規銷售成品油的煉油廠,要停止其原油供應。”
這就是當年轟動一時的“38號文件”,從此,兩大石油集團控制了油源。沒有油,民企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倒閉潮”。
盡管2007年《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國內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對外開放,但是不低于3000萬元人民幣的注冊資金和庫容不低于一萬立方米的油庫卻讓大部分企業無力申請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門檻太高了,而且原油的進口集中在大型國有石油公司手中,其他公司仍然很難單獨進口原油。”
“民企曾經還是很輝煌的。”談到當年,趙友山頗有感觸,“1992年石油市場改革,政府號召民間資本進入。1994年,國家放松對成品油批發市場的準入限制,民資搶得先機大規模經營加油站,僅黑龍江一個省的民營加油站就達2300多個。”
其實,趙友山還有一個頭銜——哈爾濱龍慶石油化工貿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公司成立于1993年,正是民營油企行情最好的時候。“當時企業有160多人呢,可惜現在只剩下30來人了。”
從1998年到現在十余年,對于趙友山們而言宛如坐了一趟過山車:從光輝頂點一路下墜,不知下一刻能否絕地逢生。
“行業協會首先要有社會責任,要為企業和政府做好服務,為他們之間搭好橋梁,我身為會長當然更加義不容辭。”十多年來一直為服務民營油企東奔西走,趙友山根本無暇經營自己的企業。
對于前不久出臺的“新36條”,趙友山用“更加務實、更加細化”八個字評價。
“新36條”對石油領域的開放是這樣規定的: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政策是好的,對民企來說也是一種積極的鼓勵。”趙友山眼里仍然充滿著希望,只是理性的他很清楚,民資參與油氣勘探該有多難。
據了解,目前民企主要集中在油氣流通領域,涉及勘探開發的少之又少。“上游勘探開發動輒斥資上千億,民企錢從哪兒來?而且油氣勘探難度大,油氣藏類型復雜,高技術對民企來說真的是一種考驗,希望有關方面能夠盡快出臺細則。”趙友山對此并不諱言。
“我認為國家應該對原油貿易環節逐步放開管制,讓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這樣才有利于增加市場競爭,破除國內石油行業的壟斷格局。”雖然目前新成品油價格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營油企的生存狀態,可是油源始終是民企心中的痛,趙友山的心中仍然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