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市場“消化”不了我們的過剩產能
目前的市場情況是,煉廠開工率的提高導致原油進口快速增長,而成品油市場供過于求又促使成品油出口增長。有人認為,國內產能過剩不是個大問題,可以利用國外市場來消化。曹湘洪并不認同這樣的想法,“通過少量成品油出口,調節國內市場的供求關系是可以的,但大量出口成品油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從國際市場買原油,長途運到國內,再將產品銷到國外,缺乏競爭力,即使可以實現部分出口,也把治理污染和二氧化碳減排的壓力留在了國內。記者了解到,加工每噸原油目前最先進的水平也要消耗0.5噸水,煉油過程即使嚴格控制也存在一定的“三廢”和二氧化碳排放。曹湘洪認為,中國企業應適應油氣資源國發展本國煉油及石化產業延長產業鏈發展本國經濟的要求,到產油國合資建設以中國為目標市場的煉油和石化企業,變引進原油為引進成品油和石化產品。
目前,國際市場“消化”進口成品油的“胃口”欠佳。發達國家一方面因為經濟危機影響到成品油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節約資源和尋找替代能源,成品油消費增長趨緩,有的已呈負增長。石油生產國則加大了發展本國煉油及石化工業,逐步呈現出口原油向出口產品的轉變。未來中國煉油產業將面臨中東產品的沖擊。到2013年,中東新上的煉油項目陸續投產,到2015年,中東地區的成品油過剩量將從1913萬噸猛增至6047萬噸,亞洲市場將是中東成品油的主要流向,這必然嚴重擠壓我國成品油出口市場。
與此同時,亞太發展中國家也加快了本國煉油項目的建設。數據顯示,到2015年,亞太地區成品油過剩量將從2008年的3867萬噸增加到8781萬噸,其中印度、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成品油過剩量將達到1.21億噸。據單洪青介紹,隨著我國對外單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發展需要,降低了國外產品進入我國的門檻,來自周邊國家及地區的成品油必將大量涌入,對于我國國內本已過剩的煉油產能來說,無疑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