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時的歐美煉油企業來說,行業的繁榮只是一場回憶。在歐洲,煉油業的開工率已降至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煉油利潤微薄,迫使煉廠關閉和對外出售。歐洲第一大煉油集團道達爾、殼牌、意大利埃尼集團、瑞士的煉油企業Petroplus和英國化工都忍痛對煉廠舉起了“sale”的牌子。
“發達國家通過采取節油措施,石油消費不僅增長趨緩,而且有的已呈現負增長,歐洲、日本已經開始關停已有煉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高級顧問曹湘洪在19日舉行的中國能源戰略與“十二五”能源發展論壇上介紹,煉油生產正從發達國家向石油生產國和亞太發展中國家轉移。
曹湘洪表示,“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石油產品需求仍將以較快速度增長,為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不過,他同時提醒說,我國煉油項目出現了盲目發展的沖動。在未來五年,擬新布點的大型煉油項目13個,每年新增煉油能力將達到3.2億噸。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單洪青預計,目前我國煉油產能已出現過剩,未來新建成的煉油項目很可能導致我國煉油能力的嚴重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