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研究院科研平臺建在勘探開發前線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06-23 來源:中國石油報 關注度:0]
摘要: 歧口富油氣凹陷是大港油田油氣勘探的主戰場。今年年初以來,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把科研平臺搭建到歧口凹陷勘探開發前線,充分發揮智庫作用,開展了新一輪含油氣結構構造、沉積儲層、烴源巖評價與油氣富集規律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
歧口富油氣凹陷是
大港油田油氣勘探的主戰場。今年年初以來,大港油田
勘探開發研究院把科研平臺搭建到歧口凹陷勘探開發前線,充分發揮“智庫”作用,開展了新一輪含油氣結構構造、沉積
儲層、烴源巖評價與油氣富集規律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科研人員著力開展構造精細解釋和古構造控砂控藏研究,建立了“斷槽、轉換帶、斜坡、水動力”多元控砂模式,充分運用地震屬性、波形分析、三維反演等技術,落實多個地層巖性圈閉。在“源內成藏、優勢相富集、復式迭合連片成藏”油氣聚集模式指導下,截至6月18日,大港研究院提出井位部署建議29口,21口被采納并部署到位。實施后,該區有望提交整裝探明儲量5000萬噸。
在濱海1號地區,科研人員應用新理論,細化新認識,充分利用人機解釋工作站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展構造精細解釋工作,明確斷裂活動規律、構造演化、深淺構造關系,落實控圈、供油斷層。在宏觀沉積體系指導下,他們建立砂體地震地質解釋模型,開展
井控下的多屬性預測工作,以砂層組為單元精細描述,尋找有利儲層發育區;結合生排烴史、成藏期次與有利圈閉配置關系,建立油氣成藏模式,優化了濱海2井井位。目前,濱海2井正在實施鉆前工程。
在新港地區,以新采集三維地震為基礎,科研人員開展以次凹為單元的整體研究。通過新港潛山供儲油關系研究,利用生物地層學、巖石地層學、地震地層學理論,井震結合開展構造精細解釋工作,完成新港連片三維12層構造解釋及工業成圖。同時,明確受海河斷層控制,新港潛山與下降盤的第三系生烴巖接觸,存在供油窗口,具有油氣充注成藏潛力,明確塘沽—新港地區為首選方向,并落實了風險勘探井位,新港奧陶系潛山風險井位順利通過審核。
科研人員超前謀劃,利用5280平方千米疊前三維數據體,在港北壘塊、港中地區和板橋次凹開展大面積和多層系構造解釋工作,獲初步成果;完成8層系頂面構造解釋,形成北自滄東—海河斷裂、南到港東斷層完整的解釋數據體,為港北、港中、板橋三個地區地質評價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