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進口權爭議
事實上,關于是否應該放開原油進口權限制在石油業內早已爭論已久。
目前,中國原油進口分為國營貿易和非國營貿易。國營貿易進口權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珠海振戎五大石油央企手中。四大石油巨頭外,珠海振戎公司是國務院、中央軍委授權專門從事軍品易油的貿易公司。
除上述五家企業之外,根據我國加入WTO時簽訂的協議,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允許部分其他企業從事有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目前,具有非國營資質資質的企業已有22家,而成立于2003年的振華石油即是這22家企業之一。
“雖然是以非國營貿易的名義來進行石油進口貿易,但獲得資質的大部分仍然是國有企業,其中還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的一些子公司。”中國工商聯合會石油流通專業委員會會長趙友山說。
而更重要的是,根據我國現行規定,無論是獲得國營貿易進口權還是非國營貿易進口權的企業,其進口的石油都必須交給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
“中石油、中石化系統外的企業若進口原油,必須持有這兩大集團出具的‘排產’(安排生產)證明,海關才給予放行,鐵路部門才安排運輸計劃。此外,進口原油后還必須返銷給兩大集團,銷售由其統一安排。”一家民營石油企業老總說,“對于兩大集團以外的原油配額的持有者來說,配額的意義只是可以轉手賣給中石油或中石化賺取一筆差價。”
“目前這樣的政策,阻礙了民營企業海外找油的積極性,政府應該放開對進口石油的限制,以鼓勵民營企業利用各種資源,充實國內原油進口渠道。“趙友山認為。
今年兩會上,全國工商聯就曾上交提案,建議相關部門取消“原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中石油、中石化煉廠加工,不得供應地方小廠”的規定,準許原油進口后在市場流通,供應地方煉化企業自主煉油、加工和銷售。
而對于放開原油進口權的呼聲則遭到中石油,中石化兩大企業的反對。
中石化旗下一家石化公司老總表示,盡管我國原油進口量不斷增大,但在國際原油市場并沒有話語權,一旦放開管制,“鐵礦石進口問題的今天,就是原油進口的明天”。
對此,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認為,“石油市場與鐵礦石市場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簡單類比。”
“石油市場賣方眾多,而鐵礦石市場是由少數賣方控制;此外,原油進口并不像鐵礦石進口那樣直接談價格,而是談價格公式,雙方承擔的風險一致。”董秀成建議,“為了防止貿易企業低價進高價賣來投機,‘排產’證明不應該取消,但應該擴大范圍,原油接受主體不僅僅限于中石油、中石化,還可以是地方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