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化工業走上復蘇之路
歐洲化學品工業協會(Cefic)預測,2010年歐盟化學品產量將比2009年增長9.5%,2011年將增長2%。基礎化學品領域當前正在快速反彈,但所有化學品(不包括藥品)的產量水平仍然遠低于危機前的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歐洲化工行業需求在經歷了2008年末和2009年初的大幅下挫之后,今年將走上復蘇之路。當前歐盟各國公布的化學品產量數據顯示,歐盟化學品產量已經在2009年觸底,化工行業正在復蘇進程中。不過,由于化工下游消費者對當前的經濟和市場復蘇仍持謹慎態度,這種復蘇并不是下游消費者較大規模重建庫存的可持續復蘇,而更多的是受到政府財政刺激計劃的驅動。
過去的十年間,業務剝離已經重塑了歐洲化工業,歐洲地區化工行業最顯著的業務剝離案包括法國道達爾剝離阿科瑪、瑞士羅氏公司剝離奇華頓、德國拜耳剝離朗盛、瑞士阿斯利康—諾華剝離先正達、挪威海德魯剝離亞拉公司等。這些化工巨頭剝離資產的目的是為了集中精力發展核心業務,剝離的業務通常是一些可以獨立運作的業務。
英國倫敦Close Brothers公司負責人喬納森.泰勒表示:“剝離業務可以使得公司集中精力和財力發展核心業務。同時被剝離的業務也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機會,事實也證明大部分被剝離的業務都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最為成功的是奇華頓、先正達、亞拉和塞拉尼斯。”塞拉尼斯是在1999年時從赫司特公司中剝離出來。
分析人士表示,業務剝離是全球化工業一個永恒的主題,未來化工業仍將繼續上演業務剝離。德國贏創工業已經計劃剝離旗下房地產和能源業務,從而將發展重點聚焦化工業務。德國拜耳也有業務剝離的考慮,而全球一些石油巨頭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進行業務剝離。
德國化工業開始緩慢復蘇。2009年第四季度德國化學品產量比第三季度增長了5.3%,比2008年第四季度增長了4.1%。銷售收入達到365億歐元,比第三季度增長了4.2%,比2008年第四季度小幅下滑了0.3%。
2009年第四季度德國化學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比第三季度上漲0.7%,但比2008年第四季度下跌2.9%。對于2010年,VCI維持先前的預測,化學品產量同比增長5%,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
化學工業的復蘇將持續,但復蘇腳步較慢。出口增長是德國化學工業復蘇的主要驅動力量,來自亞洲、南美和東歐地區的需求在未來幾個月中有望進一步增長。然而歐盟市場的增長動力較小。VCI表示,總體而言,德國化工業在未來六個月不會出現倒退。不過VCI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的數據是與2008年第四季度比較,當時市場極度疲軟。如果與危機發生前的水平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德國化學品產量仍然下降了7%。當季德國化學工業的產能利用率為77.9%,仍然比正常水平時的82%低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