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有長遠之策
雖然海工裝備有望成為我國造船業的一個新增長點,但很多船廠的紛紛上馬也引起了行業的警覺。“海工裝備的高技術門檻,使其不同于船舶的批量生產,如果船廠不加引導一擁而上,很容易造成新的問題。”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說。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04所情報室研究員劉峰認為,從全球海工產業的分布格局來看,即使在國內屬于第一層次的煙臺萊佛士和外高橋船廠等,仍遜于美國和荷蘭的海工設計和關鍵設備供應商、新加坡和韓國的總建造商,整體處于第三陣營。中國海工裝備產業的薄弱之處,一是研發能力較弱、設計人才缺乏;二是核心設備進口依賴度高,嚴重影響建造進度。
“發展海工裝備一定要走專業化道路,整個行業需有一個長遠戰略,不能成為船廠面對危機的臨時應對之舉。”張相木說。他提出建議:一是加強前沿技術研究,“不能只做國際游戲規則的參與者,要做制定者和改革者”。二是大幅提高船用配套設備的生產能力,“要提高國產設備的裝船率,提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