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裝備市場“春寒乍暖”
應當指出,海工市場的回暖的同時,中國海工裝備業也面臨三大挑戰。
危機下近期市場需求萎靡。截至到2009年9月底,全球鉆井平臺總計達到738座,平臺利用率從年初的87.62%大幅下降至75.9%。由此造成的裝備訂貨情況十分清,具體來看,鉆井平臺新接訂單大幅下降,全年僅成交13座自升式鉆井平臺;浮式生產系統訂造市場處于“停滯”,自2008年11月以來,無新訂單出現,并有多個項目遭到了取消或暫停;海洋工程輔助船舶新船訂造量大幅萎縮,全年新船訂單僅32艘,同比下降87%。
國際海工裝備產業競爭激烈。目前全球海工裝備產業呈現歐美設計、亞洲制造的總體格局,裝備設計仍然是歐美公司的天下,總裝建造市場正逐漸被亞洲企業占領,核心配套設備被歐美廠商壟斷。同時,保護本國制造業趨勢抬頭,俄羅斯和巴西等利用本國海洋油氣開發加快本國海洋工程裝備業發展。
國內海工裝備產業群雄逐鹿。目前中央企業構成國內海工裝備產業主體,造船企業有中船重工、中船集團、中遠船務;石油企業有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交通運輸企業有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控股的振華重工、中集集團控股的煙臺萊福士、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等。同時蘇熔盛重工、蘇韓通重工、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也積極進入海工裝備制造領域。
“各個企業各具特點,今后的發展步伐更快,技術和市場競爭力更強,就能贏得發展先機,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中船重工副總經理吳強認為,與當前的挑戰相比,中國企業正迎來新一輪機遇。支撐其論點的是當前國際油價穩升不怠,且長期看漲,以及全球油氣工業正邁入海洋開發時代。
“十一五”期間,國內三大油企海上油氣規劃顯示,用于海上油氣開發的投入將達1200億元,下一個五年期,海洋油氣開發比例或將成倍增長。這必將助推我國海工裝備產業的整體提升。
2009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先后發布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國家深海高技術發展專項規劃(2009-2020年)》等,一年之內相關規劃出臺之密集,歷史少有。最近,海工裝備制造業又被納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
“海工裝備總裝建造業的快速發展,必將帶動國內海工配套業的發展。”吳強認為,綜合分析上述機遇和挑戰,從中長期來看,海洋工程裝備的“春天”已經到來,目前來看,正是“春寒乍暖”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