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創新,適應超低滲透油藏大規模開發需要
超低滲透油藏分布于陜、甘、寧三省(區)多個縣市,點多、線長、面廣,且涉及長慶油田各采油廠,如何高效、有序、快速開發好該類油藏已成為決定長慶油田2015年油氣當量5000萬噸上產成敗的關鍵。
長慶油田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充分借鑒蘇里格氣田和其他油氣田成功開發經驗,采用“區域劃開、投資單列、產量分開、單獨考核”的運行方式,建立以超低滲透油藏開發部為管理部門、以“三個研究院一個研究中心”為技術支撐、以四個項目部和八個采油廠為現場實施主體的一體化管理體系。管理上突出對方案部署、投資控制、技術攻關、政策配套的集中管理和統一協調,形成了一體化運作機制,建立了透明、有序、高效的標準化管理流程。四個超低滲透油藏開發項目部不設兩所(地質研究所和工藝研究所),油田公司成立超低滲透油藏研究中心,負責生產性技術研究、新工藝新技術試驗與推廣,以及現場技術支撐,并與三個研究院構成了超低滲透油藏開發新的技術支撐和科研攻關體系。八個采油廠負責所轄區域超低滲透油藏滾動擴邊的產能建設,四個超低滲透油藏開發項目部負責規模整裝區塊的開發建設。整建制轉型為采油單位的三個采油技術服務處后,不僅加快了超低滲透油藏開發,而且有效拉動了未上市業務的有序轉型,提前8個月扭虧。
長慶油田不斷進行管理創新,緊緊圍繞低成本開發戰略要求,從實現超低滲透油藏經濟有效開發的目標出發,以著眼全局的戰略高度和系統提升的專業化視角,堅持推行數字化管理。按照“兩高、一低、三優化、兩提升”,即高水平、高效率,低成本及優化工藝流程、優化地面建設、優化管理模式,提升工藝過程的監控水平、提升生產管理過程智能化水平的建設思路,堅持“五統一、三結合、一轉變”(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平臺、統一設備、統一管理;與崗位相結合、與生產相結合、與安全相結合;轉變思維方式)的實施原則,以井組、站場、管線為基本生產單元,以基本生產單元過程控制為核心功能,面向生產前端,進一步優化工藝流程和管理流程,重點實現對以井場、站場、管線組成的基本生產單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為實現站場管理智能化等奠定了基礎。同時,結合地面建設新模式,構建按生產流程管理的聯合站(作業區)—增壓點(注水站)—大井組新型勞動組織架構,取消了井區,精干了作業區管理,使生產流程的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統一,更加突出了生產前端的生產管理作用。新型勞動組織架構不僅降低了現場員工的勞動強度,改善了基層工作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生產作業模式,確保了生產安全,操作成本持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