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受限門檻困局依舊難破
“此前我們買了一個上萬立方米的油庫,去申請成品油批發資質,但沒批下來!”在成品油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何先生說,現在門檻很高,要想進入這個領域越來越難。
他介紹,民營資本很早就進入了成品油批發領域,但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為了拓展終端市場,大量收購民營加油站,現在四川沒有油庫做純貿易的民營批發企業只有7家。他說,中石油、中石化從上游到下游資源,都牢牢掌控。
何先生說,如果油價處于漲價周期,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日子還過得去,價格一旦回落,往往就會大幅虧損。比如其油庫進有1萬噸的油,遇到突然下調價格,每噸下調300元,一次損失就是300萬元,實力并不雄厚的民營油企經不起折騰。
一家“國”字頭成品油銷售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油批發給民營批發企業,一般實行配額,根據其旗下加油站或簽約加油站的數量供油,不會無限量供應。
強者更強民營油企難覓國儲油商機
“新36條”出臺后,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開始向民營油企放開,“利用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資格招標項目”舉行了開標大會。隨后,中石油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其石油勘探、輸油氣管建設等領域,會尋求與民企合作。不過,一位民營油企的負責人劉先生表示,“四川的民營油企,有的沒有自己油庫,有的有油庫也很小,在招標中根本不具優勢。”
他透露,目前民營資本要拿到加油站的指標,已非常難,一般情況下只會給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公司。
“現在的成品油批發市場,民營資本想進去難進去,取得資質的企業又不愿出來,繼續勉強維持經營。”何先生表示,雖然現在中石油、中石化、殼牌等大企業掌握了大部分資源,但民營油企仍有一定生存空間,因為地方煉廠還存在,地方煉廠也能通過沿海眾多貿易商進購到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