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外交”三部曲
國際石油市場經過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一些國際能源合作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組織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和國際能源署(IEA),分別對應于石油輸出國和石油消費國。
針對我國石油外交的現狀,并借鑒國際能源組織的發展經驗,我認為完善中國石油外交戰略可以采取如下三項措施:
第一項,牽頭建立石油輸入國組織或者聯盟。我國可以在國際社會上倡議或者牽頭建立石油輸入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Importing Countries——OPIC),以加強石油輸入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我國牽頭建立OPIC的必要性在于,首先,我國近期內加入IEA的可能性較低。一方面,IEA是隸屬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機構,IEA的成員應該首先是OECD的成員,而中國短期內不會加入主要由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所組成的OECD;另一方面,IEA要求其成員國必須具有相當于90天凈進口量的戰略石油儲備,這個條件中國相當一段時間內還難以達到。
其次,IEA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其作用也廣受質疑。當前,世界上幾個最主要的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現在和未來都將是能源消耗大國,但卻被IEA排除在外。IEA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維持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避免油價高位運行。然而,近年來,國際油價長期維持高位,并且頻現暴漲暴跌現象。IEA對此束手無策,已引起了各石油消費國的強烈不滿。
在我看來,我國的石油海外合作需要借助OPIC這樣的平臺開展。我國“走出去”的石油海外合作戰略,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合作還是海外企業收購方式,只要是采取單對單的雙邊方式,都難免會觸及發達國家的敏感神經,必然會遭遇到各種方式的阻撓。如果建立石油輸入國組織(OPIC)這樣一個平臺,利用此平臺開展各種合作,受到的阻力將會減少許多。
一個具有足夠代表性的OPIC,應該既包括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能源消費大國。然而,在當前國際社會上已經有IEA的情況下,要直接組建一個更具代表性的OPIC難度較大,應該采取兩步走的實施步驟,即:先實現小范圍的區域合作,再謀求更大范圍的聯盟。
第一步是建立“中國-東南亞”、“中國-印度”等石油合作聯盟。中國、印度、東南亞各國都不是IEA的成員國,但又都是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十分密切,在石油領域開展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礎。建立合作聯盟可以同時采用兩種方式,一方面建立國家政府層面的國際合作組織,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共同組建跨國大型石油公司的方式。比如:通過各國政府出資,共同組建跨國石油公司,共同對南海油田資源進行開采,這樣既能避免主權方面的爭端,也能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利用以上方式建立“中國-東南亞-印度”區域合作聯盟之后,該聯盟將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組織,成為最終組建OPIC的基礎。
下一步是謀求與IEA合并或者拉攏美日韓等國加入聯盟。建立中國-東南亞-印度的區域合作聯盟后,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聯盟與IEA的合作,通過合作謀求與IEA合并。若整體上直接合并難度較大,亦可采用“各個擊破”的方法,逐個將美國、日本、韓國等IEA成員拉攏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