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昨晚中國
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CEO.NYSE,下稱“
中海油”)2009年年報的公布,國內三大石油上市公司(
中石化、中海油和
中石油)去年的成績單全部交齊。
由于中海油業務較單一(重于上游原油開采),因而當2009年國際原油均價只有60美元/桶時,中海油的收入及凈利潤在三家巨頭中的跌幅也是最大的。根據中海油昨天發布的年報,去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為1052億元,同比下降16.5%(中石化、中石油的營業收入去年則分別下降9%和5%);中海油去年249.9億元的凈利潤也相比前年大跌了33.6%,比中石油9.4%的營收跌幅要高得多。而且,中海油沒有能像中石化那樣享受到新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政策紅利”,因此去年也只有中石化一枝獨秀,該公司凈利大增115%。
對此,中海油承認,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了,
油價下滑、行業成本的繼續高企,給公司經營造成巨大困難。颶風災害也迫使公司在惠州的油田群先后停產,產量損失很大。
但中海油的業績亮點在于其油氣產量、儲量上的增長,且兩項指標要遠超中石油和中石化。2009年中海油的油氣凈產量達到2.277億桶油當量,同比勁增17.2%。“近兩年投產的新油田及在產油田表現良好,是公司凈產量增長強勁的主要原因。”中海油表示。而中石油在同一年的油氣凈產量僅升了1.2%。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計算,中石化的油氣當量增幅不超過2%(該公司沒有將油氣合并計算產量)。
中海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傅成玉在昨天的香港媒體會上也稱,2010年中海油的產量增幅為21%到28%,之后五年的復合增長率目標是6%到10%。
除產量上的增幅靠前之外,中海油的另一大特點在于,其儲量替代率較高。儲量替代率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石油后備儲量,對未來原油產量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海油稱,年內公司進一步加大了對
勘探開發生產業務的投入力度,中海油的儲量替代率高達163%,遠超出年初設定的儲量替代率目標。
而中石油、中石化的原油儲量替代率分別是105%和93%。該數據可看出,中石化的儲量替代率并不足,因此今后中石化必然要加大
海外油氣資源的收購。3月28日中石化就宣布收購安哥拉年產1200萬噸的一個油田區塊,斥資167億元人民幣。未來包括尼日利亞等地的資源也將逐步注入到上市公司之中。
事實上,原油實現價格方面中海油也勝一籌。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原油實現價分別為每桶53.9美元、48.5美元(人民幣2409元/噸)和60.61美元。
去年,WTI和
布倫特油價為61.5美元、61.8美元/桶,而中海油的實現價格是最接近這兩個國際指標性油價的,顯現了中海油的原油產品更具國際競爭力。而中石化油價實現較低,可能與中石化目前所在的油田質量有關,因為相比中石油和中海油,中石化的老油田居多,品質要差一些。
另外,盡管原油油價大幅下跌,但中海油并未減少對原油勘探業務的支出比例,這與中石化和中石油削減勘探支出恰好相反。中海油去年的勘探支出達10.7億美元,同比上升13.8%;開發支出達41.6億美元,增幅為19.2%。中石油、中石化的勘探支出則下跌了10%到18%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