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惑
在眾多的向海工業務轉型的企業中,振華重工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例。
2009年5月22日起,振華港機更名為振華重工。該公司的業務開始向海洋重型業務轉型。
2009年7月20日,振華重工獲得一個巨額海工產品合同,即與
伊朗石油部旗下負責海上
石油開采的西班牙ADHK公司簽訂一個金額高達22億美元的海工裝備采購合約,為ADHK公司提供10臺海上自升式
鉆井平臺、7臺陸上鉆機和2艘浮吊。
這一巨額合同似乎給了振華重工信心,時任振華重工總裁的管彤賢曾高調表示,“振華重工的海工裝備短期目標是,2-3年內的海工市場產品占公司總產值50%以上,相應板塊的營業收入突破40億美元。3-5年后,海工業務占到公司產值的80%以上。”
不過,近期業內指出,振華重工暗暗收縮海工業務戰線。
“收縮戰線的說法并不準確,我們還是按計劃在做。”3月15日,振華重工董秘王玨回應本報記者,同時解釋,“海工業務還只是剛剛起步,還不想談得太多。”
對于去年伊朗巨額合同的后續談判,王玨只是透露,“一些技術條款還在談判,目前還沒有收到伊朗方面的付款。”
“
鋪管船在海工產品中技術含量并不算高,振華以前是做港機的,如果向海工轉型,會在浮吊船和鋪管船方面有全球競爭力,但是在沒有自升式鉆井平臺建造經驗情形下,該平臺訂單取得估計需要大股東中交集團支持。”平安證券造船行業研究員葉國際對本報記者表示。
與振華重工一樣,熔盛重工也是從鋪管船切入海工業務。
劉峰告訴本報記者,包括振華重工、
海洋工程、太平洋重工、熔盛重工、黃船重工、武昌船廠、蓬萊巨濤海洋工程重工、天津新河重工以及一些有海工建造實力的地方船企,這些船企業都是從低端產品開始切入,目前掌握著一定數量的海工輔助船和工程船訂單。不過,上述企業在海工方面實力較弱,成員更為龐雜,屬于國內第二梯隊。
“第一梯隊則包括煙臺萊佛士、大連船舶重工、上海
外高橋、
中遠船務等企業,主要從事鉆井平臺和浮式生產系統(即
FPSO和FSO)建造,其中煙臺萊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手持訂單最多,達到13座,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產品覆蓋了自升式鉆井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類型最多;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首次承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第6代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建造技術最難。”劉峰說。
從國際上看,目前海工裝備生產商呈高度壟斷競爭局面,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日韓造船企業。根據韓國船企的公開數據,生產海工裝備的毛利率在30%左右,造船的毛利率不到20%。
相對而言,“中國企業海洋工程裝備價值占全球約10%,未來十年份額均值預計可以提升至15%以上,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未來十年需求在450億美元以上,如果南中國海油氣開發大規模展開,裝備需求估計在1000億美元以上。”葉國際認為。從國內企業在全球占有率上看,還處在較低的水平。
對于進入海工裝備領域的企業,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提醒為:“海工裝備不同于船舶批量生產。對于進入者而言,門檻相對高很多。企業不該盲目進入,以免再步船舶工業的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