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貸款換石油
在2009年里
埃克森美孚、
雪佛龍等六大國際石油公司的凈利潤與2008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2009年前9個月,六家公司凈利潤合計559.85億美元,同比下降60%。
中石油面臨著類似的困難,其董事長蔣潔敏對此已有預料。在2008年底的老領導座談會上,他表示“集團公司2009年的發展將面臨嚴峻形勢和很大困難”。果不其然,隨后中石油的凈利潤下降了22%,為上市以來的首次下跌。
但出人意料的是,此時中石油并未收縮海外戰線,反而借機展開了逆襲,并順勢成為2009年海外并購市場的主角之一。
在去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中石油股份公司總裁周吉平表示,海外并購是中石油戰略發展的重點,也是經濟危機導致
油價下跌的背景下難得的戰略機會。中石油在積極慎重地優選海外項目,重點是與資源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加強合作。
無獨有偶,蔣潔敏的老同事、
中石化(0386.HK)董事長蘇樹林同樣希望趁油價走低加快海外并購,獲得規模化
海外油氣生產基地。
這兩家企業并非僅憑一己之力闖天下,它們的海外擴張獲得了政府層面的大力支持。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工程師吳謀遠和金煥東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資源國石油收入大幅下降、資金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中國與資源國政府間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進展,開創了‘政府指導,商業運作,金融促貿易,貸款換石油’的互利雙贏新模式。”
這種互利雙贏的新模式首先被應用于金磚四國中的巴西。
2009年2月,中石化、國家開發銀行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并于11月3日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規定,三方將在兩國政府的合作框架下,開展融資和石油貿易等領域的合作。
為此,國家開發銀行將以巴西國家石油公司與中石化之間的石油貿易合作為基礎,向巴西國家石油公司貸款100億美元,以支持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在
石油勘探、開采和煉化等領域的資本性投資。
中石化可獲得穩定的巴西原油供應。根據協議,巴西國家石油公司與中石化之間的原油貿易量將從2008年的平均300萬噸,在2010 年底前提高到平均1000萬至1250萬噸,遠期年石油貿易量達到3000萬噸。此外,雙方將擴大石油工程服務、煉化工程和物資裝備采購領域的合作。
“這項協議的簽訂預示著一個重要趨勢:未來西方石油公司在拉美能源控制力上有所減弱,而新興經濟體進軍拉美能源的步伐在逐步加快。” 拉美經濟研究協會研究員馬里奧 馬賽爾這樣指出。
“貸款換石油”的模式同樣適用于中亞和俄羅斯。
2009年4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與俄羅斯副總理謝欽在北京共同簽署了《中俄石油領域合作政府間協議》。根據此項協議,中國將向俄羅斯提供總計25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俄羅斯則以石油為抵押,以供油償還貸款,從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萬噸的規模向中國供應總計3億噸石油。俄方將建設“東西伯利亞 太平洋輸油管道”通往中國的支線,向中國提供為期20年(即從2011年至2030年)每年1500萬噸的石油。
根據協議,中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在俄羅斯共同組建了“東方能源公司”,俄方持股51%,中方持股49%,主要業務是在俄羅斯進行
地質勘探及能源項目融資。
這家醞釀已久的合資公司隨后迅速展開了行動 這在前幾年油價一路高漲的光景尚未出現過。
2009年10月,東方能源公司出資1億美元收購俄羅斯松塔兒石油天然氣公司51%股權,從而取得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兩塊儲量達600億立方米天然氣田的勘探開采權。
同樣是在10月,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了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基本條件的框架協議。協議規定,俄每年擬向中國輸送7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氣時間計劃于2014年至2015年開始。
就在王岐山與謝欽簽署協議的同時,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也簽署合作協議,中國將向哈薩克斯坦提供100 億美元貸款。作為交換,中石油將參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收購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氣公司(Mangistaumunaigas),并獲得其中50% 的股權。